職場女性“生存困境”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這不是在制造焦慮,也不是在夸大事實,而是切切實實的客觀存在。女性意識的覺醒,一方面賦予了自己獨立精神和自由思想,開始追求自我人格的培養和健全,一方面又困在社會規范的框架中不能自拔。這種覺醒之后的掙扎,想獨立又受盡約束的窘迫困境,值得每一個人去思考。
具體有哪些困境呢?
家庭和工作永遠是女性心頭的兩大“巨山”,我們無法保持平衡,無法合理分配時間和精力,也不能忽視其中一個過于偏愛另外一個。這是社會倫理和自我人格之間的博弈。
中國自古以來“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風氣依然很重,社會上對“家庭和睦”的強調依然是以女性的付出為主。在世俗體系里,評判女性成功的標準是其丈夫是否成功,衡量女性幸福的定義是她是否成家有孩子。
女性意識的覺醒讓我們意識到了“自己”的意義和重要,開始踏上尋求自我價值的道路。但在家庭和工作之間的夾縫中,女性同胞真的很難。
顧得了家,意味著工作難以盡心盡力;職場上有所成長,就可能會失去對孩子和家人的陪伴。難。
隨著國家三胎政策的開放和實施,女性產假逐漸成為很多用人單位的“心頭患”。休完產假回歸職場的媽媽們要遭遇如下境遇:
●后生可畏:源源不斷的新人快速涌入職場,他們身強力壯,精力充沛;他們甘心做牛馬,無牽無掛。他們有使不完的勁,用不完的靈感,可以不停地寫方案,改PPT。在他們面前,重返職場的女性就好像是一顆衰老的“病樹”,一個“癟了氣的氣球”。
●生理疼痛:產假剛結束的女性們往往處于哺乳期,這期間除了工作的繁重任務,還要經歷吸奶、漲奶等自己本身的生理不適。
●心理不適:產假結束,意味著身份角色發生一定的轉變,從此以后要背負“媽媽”和“職場打工人”等多重身份。
歸回職場,面臨著即將和孩子分離超過8小時甚至更久的時間。有人可能會說,不就是8個小時嗎?殊不知,產假期間的媽媽基本很少離開孩子超過一個上午或者一個下午,尤其是對于母乳的媽媽來說。一方面孩子太小,不能離開媽媽太長時間,一方面漲奶等生理性原因,也不宜離家太久。
除此之外,還時刻擔心孩子哭了鬧了怎么辦?孩子喝不慣奶粉怎么辦?孩子不用奶瓶怎么辦?所以,回歸工作帶來的短暫性分離焦慮,對于職場女性和孩子來說,都是一道難過的坎。
●職場歧視:招聘的時候拒絕女性,升職加薪的時候優先考慮男性,核心項目分配給男性,甚至某些客戶點名讓男員工負責跟進和維護。
●升職歧視:很多職場女性在升職方面往往會比男性有更多的阻力和壓力。一些公司不愿意給予女性太大的發展空間和太多的晉升渠道,并因此會制造到一些不公平待遇,所以,女性的職業天花板往往偏低。
這所涉及到的無論是年齡歧視還是性別歧視,都是一種客觀現象。身為女性,我們無可奈何;作為個體,我們無能為力。但女性同胞確確實實是這種社會風氣下的“委屈者”。
“發生在你生命中的事,不是你的錯,但是你的責任。”既然職場女性的生存困境無法避免,也不能從根本上消除,那就面對它,和世界對抗,與自我和解。如果煙火和詩意無法同時擁有,如果世俗成功和自我價值無法和諧共處,那就果斷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吧。具體該怎么辦呢?且看下文。
(本文由東奧會計在線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