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季節都有它的魅力,人生的每一個階段也有其獨特的意義。生活永遠是過好當下,它不是由各個階段組成的一個整體,它等于任意一個部分,沒有總和。對于現階段的人生,或許你會經常發出這樣的疑問:這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嗎?這個工作我非做不可嗎?無論你在學習會計繼續教育還是正在職場努力打拼,可能都會有質疑自己的某個瞬間。
如果有人問:“你為什么工作?”
你會如何回答呢?父母那一輩人又會給出怎樣的答案?
有人說為了活著;有人說因為想看遍世間繁華;也有人說為了實現自身價值……
每一代人都有他自己的緣由,但終究也因時代不同有著眾多的差異。比如:我們不理解父母為什么對工作接受度那么高;父母不理解孩子為什么對工作有諸多抱怨。
那么身在職場中的我們是應該遵從內心,輕裝上陣,還是像父母一樣去隱忍接受,負重前行呢?
人是社會的產物,既是創造時代的開拓者又是客觀環境的隱忍者,不同的時代造就不同的人物性格。
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我們能做的就是求同存異。父母那一輩人生長于相對保守的時代,吃飽穿暖,養家糊口是所有生活的動力。一份穩定的工作可以帶給他們足夠的安全感。
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當代經濟迅猛發展,社會根本矛盾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以往追求果腹的人生目標已經不再是現代年輕人的向往,他們由向外拓展轉變為向內探索,由改變世界轉為尋找自我。他們更注重生活與工作之間的平衡,不是對工作的接受不夠高,而是對生活品質的追求更高,更加注重精神層面的需求。除了滿足生存以外,更渴望在工作中實現自我價值,找到自己的興趣,追求事業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所以,就職場的生存之道而言,不存在父母一輩人與年輕一代人孰是孰非的辯論關系,接受度高與低也并不能一概言之。
凡是脫離開客觀環境談論精神層面的舉動,都是不可取的。
現代職場的多元化和開放性讓我們更容易表達對職場現狀的不滿,同時也能找到更多的處理方式和解決之道。
查理·芒格:讓你行至巔 峰的是能力,但讓你駐足于此的是性格。
對工作的接受度高低與否不是判斷一個人價值的標準。當今社會,實力才是價值的最好體現。
當你有了強悍的能力,自身足夠強大,自然就會發現這個世界的選擇多種多樣,豐富多彩。如果你成為強者,生活和工作的最終選擇權就會落在自己手上。
人生是一片曠野還是一個賽道,生命之旅風光旖旎還是荊棘遍地,全靠自己。如果你是一片海洋,可以接受巨大的滔天海浪,狂風暴雨,那么你最終會活成海洋;如果你是一條溝渠,只能彎腰低眉,到處尋找可以依靠的山和海,那你最終只能在人世間卑微前行。
工作的接受度高與低,不在于心境和態度,而在于主觀能力和客觀環境。文章最后,小編想把詩人海子的一句話送給在會計職場打拼的你:愿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終成眷屬,愿你在塵世獲得幸福。
(本文由東奧會計在線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