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同事朋友圈分組屏蔽#、#同事可以做朋友嗎#這兩個話題突然空降社交平臺,一時之間成為熱點話題,引起眾說紛紜。年輕人情感上的那根弦突然被某種情緒拉動,從而產生情感共鳴,久久不能散去。這個話題對于奮斗在會計職場上的年輕人有著同樣的適用性。
“能不能交朋友”如此主觀的事情可能會因人而異,不同性格、不同秉性的人會采取不一樣的社交原則作為自己的處世圭臬。有的人喜歡觥籌交錯,高朋滿座;有的人喜歡一燈如豆,靜坐常思。
那么,職場上的同事到底能不能做朋友?
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種情形:
有些人覺著只要性情相投、三觀相符且志同道合 ,那就是“有朋自職場來,不亦樂乎”。所謂朋友,不就是“長情的陪伴,默默的奉獻”嗎?只要人與人之間彼此磁場相吸,性格相投,緣分到了不想交朋友都難。
管它在職場還是在江湖,“交朋友”不應該受到任何外部環境的限制和約束,只要彼此真誠,那就夠了。
也有人認為,只要不摻雜太多職場上的事情,朋友還是可以處的。
只是,職場上的朋友不等同于人脈。
朋友立足于“共情社交”之上,而人脈則以“功利社交”為基本原則。
我想廣結“天下豪杰”做朋友,奈何現實不允許。
> > 周圍的人不允許:同事之間彼此勾心斗角,表面上笑臉相迎,一轉身立馬語言攻擊,哂笑吐槽。平時閑著無聊的時候,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娛樂八卦,沒有涉及不到的話題。秘密?不存在~
甚至當一個“無稽之談”在群體中蔓延開來,也會成為“真理”。
烏合之眾不允許個體獨立的思考。
這里沒有真相和事實。
> > 職場屬性不允許:公司對于員工的要求只有一個,即創造價值。交朋友?不存在~ 比起職場,說不定酒吧更容易交到真心朋友。
曾經有一個論調:我們總認為“朋友越多越好”,但無論是猩猩還是人類,有效社交的數量上限是150人。
與傳統論調“朋友越多越好”相反,在人生道路上對自己的人生真正起到作用的朋友其實只有寥寥一百多人,當超越了這個數字,那么“交朋友”就會成為邊際效應遞減的現象。
三毛曾說,我認識的人很多,朋友并不多。
職場上,人與人之間的聯系紐帶是利益而不是情感。只有永恒的利益而無永恒的朋友。
在沒有涉及到雙方利益之前,“你儂我儂,忒煞情多”;一旦觸及到利益,就會“背信棄義,相忘江湖”,甚至“口蜜腹劍,兩面三刀”。
朋友是人生路上的結伴人,是共患難時的精神支柱,是同富貴時的“警鐘長鳴”。一群以利益為紐帶而聯系在一起的人,如何能配的上“朋友”二字。
當工作沒有交集的時候,大家彼此笑臉相迎,溫柔可人;一旦工作上有了交叉,好嘛,曾經的“朋友”變得鐵面無私,推脫責任,一邊“姐、姐”喊得甜蜜,一邊“這個我不負責”“那個我不會干”,如何做朋友?
“一個朋友很好,兩個朋友就多了一點,三個朋友未免太多了”。
減少不必要的社交,培養高質量社交活動,提升自己的同時也可造福他人。
朋友可多可少,但知識卻是越多越好。對于會計人來說,每年學習會計繼續教育是必須的。
(本文由東奧會計在線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