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業的會計政策是什么?
(一)企業會計政策的概念
(二)企業會計政策的特點
(一)企業會計政策的概念
會計政策:是指企業在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中所采用的原則、基礎和會計處理方法。
項目 | 內容 |
原則 | 是指按照企業會計準則規定的、適合于企業會計要素確認過程中所采用的具體會計原則。例如,新修訂《企業會計準則第7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企業會計準則第12號——債務重組》《企業會計準則第21號——租賃》等。 |
基礎 | 是指為了將會計原則應用于交易或者事項而采用的基礎,主要是計量基礎(即計量屬性),包括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等。 |
會計處 理方法 | 是指企業在會計核算中按照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等規定采用或者選擇的、適合于本企業的具體會計處理方法。 |
(二)企業會計政策的特點
1.會計政策的選擇性
會計政策是在允許的會計原則、計量基礎和會計處理方法中作出指定或具體選擇。由于企業經濟業務的復雜性和多樣化,某些經濟業務在符合會計原則和計量基礎的要求下,可以有多種會計處理方法,即存在不止一種可供選擇的會計政策。例如,確定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時可以在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或者個別計價法中進行選擇。如果企業發生的某種交易或事項沒有具體會計準則規定其相應的會計政策時,企業應當運用其判斷并在考慮與財務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求是否相關,以及所提供的財務信息是否可靠的前提下,自行確定一項恰當的會計政策并應用于該交易或事項。
2.會計政策應當在會計準則規定的范圍內選擇
在我國,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屬于行政規章,會計政策所包括的具體會計原則、計量基礎和具體會計處理方法由會計準則或會計制度規定,具有一定的強制性。企業必須在法規所允許的范圍內選擇適合本企業實際情況的會計政策,即企業在發生某項經濟業務時,必須從允許的會計原則、計量基礎和會計處理方法中選擇出適合本企業特點的會計政策。
3.會計政策的層次性
會計政策包括會計原則、計量基礎和會計處理方法三個層次。例如,《企業會計準則第13號——或有事項》規定的以該義務是企業承擔的現時義務、履行該義務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該義務的金額能夠可靠地計量作為預計負債的確認條件就是確認預計負債時要遵循的會計原則;會計基礎是為將會計原則體現在會計核算中而采用的計量基礎,例如,《企業會計準則第8號——資產減值》中涉及的公允價值就是計量基礎;《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規定的滿足一定條件的情況下,按某一時段內履行的履約義務確認收入就是會計處理方法。會計原則、計量基礎和會計處理方法三者是一個具有邏輯性的、密不可分的整體,通過這個整體,會計政策才能得以應用和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