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奧會計在線> 繼續教育> 全部課程> 專業核心知識> 政府及非營利組織會計

預算績效評價設計和實施

主講老師:王淑杰 課程時長:01:09:46 8991人已學

 思考:不同指標如何確定權重?
一般采用專家經驗判斷。專家憑借自己的經驗,綜合當時的政治經濟發展形勢,以及以往年份同類項目、單位或部門使用同類資金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結合一定的經驗,對該項財政資金的支出績效做出經驗判斷。專家打分常用的方法有平均法、德爾菲法等。
①選用平均法確定指標權重由相關專家和從事財政管理的實際工作者,采取調查問卷的形式,獨立將100分總權數分配給各項指標,然后綜合分析專家的意見,確定每項指標的權重。
案例2
 青藏鐵路投資效益專家打分平均法分值分配舉例
專家1
專家2
專家3
專家4
專家5
專家6
專家7
平均分
經濟
效益
40%
50%
30%
20%
15%
10%
20%
27.8%
社會
效益
30%
25%
20%
20%
15%
5%
30%
22.1%
政治效益
30%
25%
50%
60%
70%
85%
50%
50.1%
②德爾菲法又稱專家規定程序調查法,以古希臘城市德爾菲(Delphi)命名。主要是由調查者擬定調查表,按照既定程序,以函件的方式分別向專家組成員征詢調查,專家組成員又以匿名的方式交流意見,經過幾次的征詢和反饋,專家組成員的意見將會逐步趨于集中,最后獲得具有很高的準確率的集體判斷結果。可以避免群體決策中,聲音最大或地位最高的人沒有機會控制群體意志,因為每個人的觀點都會被收集。德爾菲法的主要缺點是:缺少思想溝通交流,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觀片面性;易忽視少數人的意見,可能導致預測的結果偏離實際;存在組織者主觀影響。
(四)如何確定評價標準
評價標準:指衡量財政支出績效目標完成程度的尺度。
1.行業標準
2.計劃標準
3.歷史標準
4.經驗標準
1.行業標準
是以一定行業(教育、醫療、科研)許多群體的相關指標數據為樣本,運用數理統計方法計算和制定出的該行業評價標準。它適用于單位支出績效評價和項目支出績效評價。
行業標準需要以強大的數據資料庫做支持才能得到充分應用,缺乏數據庫的支持,績效評價幾乎成了“無米之炊”。目前我國的財政管理數據庫建設剛剛起步,比如有些單位開始制定財政專項資金數據庫?;A教育評價中需要使用的“生均培養成本”“毛入學率”等指標標準值無處可尋。
案例3
 普通高中教育行業標準值
第一步以財政局行政事業單位決算資料作為信息庫,檢索出當地所有普通高中學校的單戶資料作為初始數據庫。從初始數據源中將普通高中學校的全部數據提取出,并剔除每戶高中學校與評價指標無關的數據。
第二步以遞進平均法測算出普通高中行業優秀值、良好值、平均值、較低值和最差值。比如,1 000所高中教育支出增長率平均值=(Z1高中學教育支出增長率+Z2高中的教育支出增長率+……+Z1 000高中的教育支出增長率)÷1 000×100%。
第三步,篩選出大于“平均值”的樣本數據,用上述方法計算出這些樣本數據的平均值作為評價標準的“良好值”。
第四步,運用同樣的方法分別計算出“優秀值”“較低值”和“最差值”等各檔次的標準值。
2.計劃標準
是指以事先制定的目標、計劃、預算、定額等預定數據作為評價支出績效的標準。計劃標準的作用是通過將實際完成值與預定數據進行對比,發現差異并達到評價目的。
如“初中階段入學率達到90%以上,青壯年非文盲率保持在95%以上;高中階段入學率達到60%左右,學前教育進一步發展”,這是“十五”期間國家制定的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計劃標準。
思考:計劃不準確、不合理怎么辦?
3.歷史標準
是以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或同類部門、單位、項目的績效評價指標的歷史數據作為樣本,運用一定的統計學方法計算出的各類指標的平均歷史水平,也可以是上年實際數、上年同期數、歷史最好水平等。
由于歷史標準有較強的客觀性,在實際操作中廣泛應用。
注意:運用歷史標準的基本假設是現行評價對象所處的環境與歷史標準所涉及的那段時間的環境大體一樣。如果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或者持續不穩定,則不適宜采用歷史標準進行評價。實際運用時也要對歷史標準進行及時修訂和完善,尤其要注意剔除價格變動、數據統計口徑不一致和核算方法改變所導致的不可比因素,以保證歷史標準符合客觀實際情況。
思考:沒有歷史標準怎么辦?
要根據具體項目實際情況確定。在實踐中,對相關數據匯總后計算平均值,均值以上為優秀或良好;均值以下為合格或不合格。
4.經驗標準
是根據長期的財政經濟活動發展規律和管理實踐,由在財政管理領域有豐富經驗的專家學者,在經過嚴密分析研究后得出的有關指標標準或慣例。
比如國際上在衡量一個國家財政赤字規模是否適度,通常采用財政赤字占GDP比例(簡稱“赤字率”),一般公認的赤字率為不超過3%;再如,財政供養系數的國際公認標準為1%。
經驗標準適用于缺乏同業比較資料,尤其是缺乏行業標準時的績效評價。即便兩種標準同時可供使用,當行業標準不如經驗標準權威性高時,為保證評價結果得到評價對象和社會公眾的認可,應當選擇經驗標準而非行業標準。
(五)如何確定評價方法
1.成本效益分析法:又稱投入產出法,指將一定時期內的支出與效益進行對比分析,以評價績效目標實現程度。
該方法適用于成本和收益都能準確計量的財政支出評價,以社會效益為主的支出項目不宜采用此方法。
2.比較法:是指通過對績效目標與實施效果、歷史與當期情況、不同部門和地區同類支出的比較,綜合分析績效目標實現程度。
(1)歷史比較法:指將相同或類似財政支出在不同時期支出效果進行比較。
(2)橫向比較法:指通過對相同或類似的財政支出在不同地區或不同部門、單位間的支出效果進行比較,分析判斷績效的評價方法。
(3)目標比較法:指通過對財政支出產生的實際效果與預定目標的比較,分析完成目標或未完成目標的原因,從而評價績效的方法。
3.因素分析法:通過列舉所有影響成本與收益的因素,進行全面、綜合的分析,從而得出評價結果的方法。
4.最低成本法:指對效益確定卻不易計量的多個同類對象的實施成本進行比較,評價績效目標實現程度。
5.公眾評判法:是指通過專家評估、公眾問卷及抽樣調查等對財政支出效果進行評判,評價績效目標實現程度。
(1)公眾問卷法:指通過設計不同形式的調查問卷,在一定范圍內發放,收集、分析調查問卷,進行評價和判斷。在一些公共服務、公共投資項目上可設置目標群體滿意度或公眾滿意度指標來評價績效。
(2)專家評議法:指通過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通過實地勘察、查看項目資料,充分了解掌握項目情況后,根據自己的專業判斷,進行評議,得出評價結果的方法。對于無法直接用指標計量其效益的支出項目,可以選擇有關專家進行評價。
6.其他評價方法(杜邦分析法,是利用幾種主要的財務比率之間的關系來綜合地分析企業的財務狀況)。

特级毛片aaa免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