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為了碎銀幾兩奔波勞碌,馬不停蹄的人,是不夠努力嗎?職場上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可仍在基層掙扎的人,是不夠努力嗎?命途多舛,一路坎坷,被關上命運之門又沒有打開命運之窗的人,是因為不夠努力嗎?世事多變,波詭云譎,太多主觀因素和客觀條件的限制和框架,是不會因為一個人的“努力”就可以力挽狂瀾,扭轉乾坤的。學習會計繼續教育也不僅僅需要“努力”,更需要用心。
網絡上流傳著這么一個段子,曾經有一個身份顯赫、地位高貴的人信誓旦旦地說,這個世界上不存在失敗潦倒的人,如果有,那就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也許是為了驗證這句話的真假,他開始體驗底層環保工作人員的生活,原本自信滿滿的他不到兩天就選擇了放棄。他發現,有些人不是因為不夠努力,而是僅僅為了茍延殘喘地活著就已經耗盡了精力和氣力。
不知從何時起,“努力”逐漸有了貶義的意味,它演變成一種表演型人格,進化成“不聰明但懂得自我感動”的人設。
努力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但并不是充分且必要條件。努力,是為了收獲,但這并不意味著努力了就可以有所收獲。
努力是主觀條件,是人可控的主觀能動性。但生活是否順遂,人生是否幸福,工作是否可以取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需要的是“天時地利人和”三重因素的有利疊加。能受我們掌控的只有“人和”,至于“天時”“地利”,要順從“道”。
真正的“職場干飯人”最不缺的就是“努力”:每天早上醒來,就開始為一家老小的生存奔波,夾雜在房貸車貸、老人贍養費和孩子教育費中,連喘口氣的時機都沒有。生怕自己休息的時候被身邊的其他人彎道超車,更或者被職場無情拋棄,成為“被優化者”。
“35歲門檻”屢次被提及,職場女性經常被冒犯,全職媽媽正在被忽視,工作內卷愈演愈烈,老板PUA開始逐漸泛濫,退休年齡漸漸延后,這種種的社會客觀因素,并不是簡單的一句“你不夠努力”就可以一言以蔽之的。
比如,工作中除了努力,還需要具備這些基本條件:
懂“說話”
海明威說,我們用兩年的時間學會說話,卻用一輩子的時間去學如何閉嘴。選擇在合適的時機說得體的話,在不同人面前談不同的言,和不同的交談對象建立不同的語境。比如:和領導溝通,需要建立垂直語境,這是一種本質上就不對等、不公平的對話,所以你要學會屈服和妥協;和客戶交流,需要建立共情語境,變換立場和角度,設身處地想想客戶的需求和渴求,產生共情,才能完成訂單。
說話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掌握得當,你就是“藝術家”;掌握欠妥,可能會自食其果。
識人心
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是世界上最難識別和認清的事物之一。
工作中所接觸到人,包括同事、領導和客戶,是因為某個經濟利益和目標而聚集在一起的“社會群體”,本質上的情感連接并不是很密切。確切的來說,是“功利社交”而非“共情社交”。
所以,工作場合中只有“同事”而無朋友。個人情感價值的輸出和真我情緒的暴露,在職場上是一種禁忌。一旦你把真正的自己暴露在工作中,得到的往往不是“以心交心”,而是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抓住了你的把柄,并因此成為威脅你的存在。
有太多曾經關系親密的同事自從離職后就一別兩寬,江湖再也不見。
這個世界上,志同道合的朋友太少,而心懷惡意的“敵人”太多。
努不努力不是別人用來評價自己的標準?;蛟S有人恰巧撿到了“天上掉下來的餡餅”,或許有人正好站在了風口上,但無論是什么樣的契機讓你獲得了物質上的成功,都沒有資格去評論別人是否努力。對仍在會計職場任勞任怨的小伙伴,小編想說,每個人生階段都有屬于它的憂愁和煩惱,但抬頭看看,陽光依然明媚,天空依然遼闊。努力活出自己的本心,閱己而后悅己,或許才是最優解。
(本文由東奧會計在線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