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職場內卷仿佛成為了一種社會認知常識,人們已經不再根據規定的上下班時間開啟和結束一天的忙碌。初始,也許只是由于工作尚未完成而加班,后期,卻慢慢演變成了“表演式加班”。正在學習會計繼續教育的你,遇到此類情況該怎么破局呢?
于是,職場新人經常會產生以下困惑:
--“我完成手頭工作,是否應該在規定時間下班?”
--“領導還沒有走,我可以走嗎?”
--“我不想加班,算不能吃苦嗎?”
不管是職場萌新還是“老油條”,如果有人說你不加班等于不能吃苦,你該如何對待呢?
首先記住一句話:不要活在別人的言語之中。人活著只有一個原則需要遵守,那就是找到自己,有選擇地屏蔽外界訊息,堅守初心。不管別人怎么說,自己做到問心無愧就夠了。
很多時候,外界的紛紛擾擾、眾說紛紜都可以用兩句話來回應,“關你什么事?”和“關我什么事?”
所以,當別人對你說“不加班說明你不能吃苦”的時候,簡單利索地回他一句“關你啥事?”開門見山,鏗鏘有力。這個社會過于荒謬絕倫,有時候我們需要用堅定的“自我”來對抗外界的無可奈何。
進一步討論這個話題,誰又規定了“加班=吃苦”呢?
稻盛和夫說:「大多數人對吃苦的含義可能理解得太膚淺。窮,并不是吃苦。吃苦的本質是一種自控力、自制力,堅持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所以,吃苦與加班并不能劃等號,它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體現出的一種個人品質。這種品質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在重壓下堅不可摧。它異常珍貴,可遇不可求,怎么能簡單地等同于“加班”?
工作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手段,但決不能成為支配我們情緒和生活的主要依據。
每個人有自身能夠承受的壓力范圍以及愿意承擔的責任范圍,所以這意味著每個人“吃苦”的方式并不相同。
有人認為升職加薪,獲得更高的薪水報酬,在物質層面實現“倉廩實”是人生的終極目的。所以,所有為了達到這個目標的付出都叫做“吃苦”,比如通宵達旦工作,唯唯諾諾對待領導,低聲下氣面對客戶。這種“吃苦”可以叫做“顯性吃苦”。
也有人認為,一簞食一瓢飲,足以。沒有過多的物質追求,更向往精神層面的自由和自我。他們堅持獨立思考,堅定不移地守護初心,不隨波逐流,不人云亦云。有著“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倔強和自控。這未嘗不是另一種層面的“吃苦”。這種“吃苦”可以叫做“隱性吃苦”。
詩經中說:「鳶飛戾天,魚躍于淵」。
人生而自由,萬物應各得其所。所有的工作也好,人際交往也好都是為了讓自己更好地生活。所有的選擇都應該基于自己的內心想法,而非被固定的、不合理的條條框框所束縛。
鐘鼓饌玉是一生,粗茶淡飯也是一生。讓花成花,樹成樹,別人做別人,自己做自己。
人們對于工作和生活的態度并不相同,所以不能簡單的由加不加班而判定一個人能否吃苦。
何為苦?有人住高樓,仍心思沉重,終日郁郁寡歡;有人在深淵,可他們不忘仰頭看閃爍星空。所以,“苦”是一個主觀現象,因人而異。無論如何,縱使人間悲苦,也有文字、詩歌和愛情讓我們獲得些許快樂和自由。以上話語送給正在會計職場打拼的你我,愿你在塵世獲得幸福。
(本文由東奧會計在線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