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 圣人系列之曾國藩
主講:張娟
? 目 錄
一、正面:從“憤青”到“老奸巨猾”
二、左側面:一生收入與支出
三、右側面:迷信和天命
從細節中發現曾國藩
寫曾國藩的書,鋪天蓋地......
百分之九十卻是“成功學”一類,
“成功”雖然沒有什么不好,但未免單調了些。
剩下百分之十大部分也只從政治、軍事或者思想這類宏大的角度去“提煉”曾國藩,未免枯燥了些。
細節中的曾國藩,遠比那個“永遠正確”的“圣人”可愛。
比如:
他老人家很少洗澡,經常幾個月才洗一次腳。
他老人家在做窮京官時,成天為錢發愁。
當然,“細節”不僅僅“好玩”。
通過細節,我們可以完成兩個維度的“穿越”:
一個是對曾國藩內心的“穿越”,
另一個是對晚清社會的“穿越”。
曾國藩不僅僅是一個政治家或者軍事家、思想家,他首先是一個人。
一個生活在柴米油鹽中的人,
一個終生掙扎、糾結、沖突和矛盾的人,
一個既有靈魂又有體溫的人。
通過觀察他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如何俯仰揖讓,我們可以切身感受曾國藩在種種艱難面前的猶豫與堅定、拘執與圓通、笨拙與精明,更能真切地領略他的人格與魅力。
通過曾國藩,我們還可以直觀地了解晚清的政治與社會。
我們可以窺見這個傳統社會“最后一個圣人”,在隱秘的角落呈現出的“真誠”與“虛偽”,也可以讀到一個京官的日常生活狀態。
通過曾國藩這一個個例,我們獲得了觀察清代財政制度以及地方行政機構運作過程的一個特殊斷面。
一、正面:從“憤青”到“老奸巨猾”
(一)曾國藩一生的五次恥辱
(二)曾國藩是如何“脫胎換骨”的
(一)曾國藩一生的五次恥辱
同治五年,五十五歲的曾國藩在家書中,對曾國荃回顧了他一生的的恥辱。
第一次 秀才考試被考官公開批責
道光十二年(1832年),這一年二十一歲的曾國藩第六次參加秀才考試。
結果發榜之日,卻被學臺(相當于今天的省教育廳廳長)懸牌(發布公告),責其”文理太淺“。
在大庭廣眾之下被懸牌批責,曾國藩視之為奇恥大辱。
回到家塾”利見齋“,他閉門不出,咬牙發憤。
沒想到這一次”懸牌批責“,居然如當頭棒喝、醍醐灌頂。
轉過年來,他第七次參加考試,終于中了秀才。
這平生第一大辱居然成了曾國藩一生功名的開場鑼。
又一年,他就中了舉人。
又四年,中進士,點翰林,從此飛黃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