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復蘇BLS
主講:張吉泉
心臟驟停是指心臟射血功能突然終止,造成全身血液循環中斷、呼吸停止和意識喪失。
心臟驟停發生后,由于腦血流突然中斷,10秒左右病人即可出現意識喪失,如在4~6分鐘黃金時段內不能及時救治,存活概率開始下降,直至發生生物學死亡,自發逆轉者罕見。
按照發生地點不同,心臟驟停分為院外心臟驟停和院內心臟驟停。
我國每年EMS接診的院外心臟驟停發病人數超75萬例。心臟驟停常是心臟性猝死的直接原因。
我國每年心臟性猝死的總人數約為54.4萬人。
【病因】
心臟驟停病因多樣,包括病人自身疾?。ㄐ脑葱约膊?、非心源性疾病、疾病終末期等)和外部因素(如創傷、溺水、自殺等),其中心源性疾病往往是主要病因。
絕大多數心臟性猝死發生在有器質性心臟病的病人。
西方國家心臟性猝死中約80%由冠心病及其并發癥引起。
【病理生理】
導致心臟驟停的病理生理最常見的為室性心律失常,主要是室顫和室速,其次為緩慢型心律失常、心臟停搏,較少見的為無脈性電活動(電-機械分離)。
【臨床表現】
心臟性猝死的臨床經過分為4個時期,即前驅期、終末事件期、心臟驟停與生物學死亡,舊版病理學分為瀕死期、臨床死亡期、生物死亡期。
1.前驅期
在猝死前數天至數個月,有些病人可出現胸痛、氣促、疲乏、心悸等非特異性癥狀。
也可以無前驅表現,瞬間發生心臟驟停。
2.終末事件期
指心血管狀態出現急劇變化到心臟驟停發生前的一段時間,自瞬間至持續1小時不等。
由于猝死原因不同,終末事件期的臨床表現也各異,典型的表現包括:嚴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難,突發心悸或眩暈等,如心臟驟停瞬間發生,事先無預兆,則絕大部分是心臟性。
在猝死前數小時或數分鐘內常有心電活動的改變,其中以心率加快及室性異位搏動增加最為常見。
因室顫猝死的病人,往往先有室性心動過速。
另有少部分病人以循環衰竭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