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災害突發事件處置
主講:張勇杰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中華民族5 000多年文明史就是同自然災害作斗爭的歷史。中國古代發生的重大自然災害往往造成赤地千里、百業凋敝,甚至導致社會動蕩、朝代更替。
災害種類多。除現代火山活動外,幾乎所有種類的自然災害都出現過,可稱謂“世界災害博物館”。
分布地域廣。各省(區、市)均受到自然災害影響,70%以上城市、50%以上人口分布在氣象、地震、地質、海洋等災害高風險區。
發生頻率高。區域性洪澇、旱災幾乎每年都會出現,年年有災,可謂“無災不成年”。每年,我國約有1 700市縣發生近6 000余次暴雨;1 600市縣經歷25 000余次高溫;7-8個臺風登陸;10余次區域性強冷空氣過程。
災害損失重。2000-2023年,全國平均每年約有3億人次受災,年均約有2 000人死亡或失蹤;每年因各類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3 000億元以上,約占世界的1/5。地質災害、洪澇、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分別居世界第一、第二和第三位。
這是我國的一個基本國情,改變不了。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提前預防、科學治理,改變災難推動型的治理方式,主動謀劃防控可能遲滯或中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的全局性風險,部署解決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進程中防范重大安全風險短板的戰略性舉措,將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就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開辟了新時代我國防災減災救災理論和實踐新境界,提供了理論指引和根本遵循。
2016年7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赴唐山考察時強調:
防災減災救災事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事關社會和諧穩定,是衡量執政黨領導力、檢驗政府執行力、評判國家動員力、體現民族凝聚力的一個重要方面。要更加自覺地處理好人和自然的關系,正確處理防災減災救災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不斷從抵御各種自然災害的實踐中總結經驗,落實責任、完善體系、整合資源、統籌力量,提高全民防災抗災意識,全面提高國家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2018年10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財經委會議時指出:
加強自然災害防治,關系國計民生。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必須有更強的自然災害防治能力。
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是關系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國家安全的大事,也是對我們黨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必須抓緊抓實。
? 目錄
一、自然災害風險挑戰日益加劇
二、牢固樹立災害風險管理和綜合減災理念
三、做好自然災害突發事件處置工作
一、自然災害風險挑戰日益加劇
古特雷斯:全球變暖時代結束 全球沸騰時代到來
2023年7月27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就7月全球氣溫創下新高發表聲明。古特雷斯表示,對于北美、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大部分地區來說,這是一個殘酷的夏天,但對于整個地球來說,這是一場災難?!?/span>這僅僅是個開始,全球變暖的時代已經結束了,全球沸騰的時代到來了。”古特雷斯表示,極端氣候正成為新常態,各國必須做出反應來適應極端氣候。
(一)氣候災害的極端性加大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加劇、極端氣候事件頻發,已經成為21世紀最主要的災害來源。洪水、風暴、干旱、山火、極端氣溫以及地震和海嘯等各類自然災害發生頻次均顯著上升。根據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發布《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4)》顯示,2023年為自1850年有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的最暖年,亞洲地表年平均氣溫和中國地表年平均氣溫均呈顯著上升趨勢。中國極端高溫事件自21世紀初以來明顯增多,極端強降水事件亦呈增多趨勢。
氣候風險日益加劇
2022年夏季,全球多地出現高溫干旱天氣;歐洲經歷史上“最熱7月”,多國氣溫突破歷史極值,歐洲出現500年以來最強旱災,2022年歐洲夏季高溫導致超6萬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