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大國工匠 弘揚工匠精神
主講:張洪吉
? 目 錄
一、工匠精神及其內涵
二、工匠精神歷史演變
三、工匠精神的傳承
四、工匠精神的時代寓意
五、工匠精神的弘揚
一、工匠精神及其內涵
(一)工匠與工匠層級
(二)中國傳統工匠精神的主要內涵
(三)中國學者對工匠精神的研究觀點
(四)國外學者對工匠精神的研究觀點
(一)工匠與工匠層級
工匠一詞源于手工業時代的手工制造者,是對有一定制作技術的人的統稱,也稱為手藝人。
手藝、技術有高低,工匠也有層級,從剛剛入門的學徒,到技術上能夠獨當一面的普工,再到有一定經驗和技巧的、可以帶學徒的高級技工,最后到技藝純熟、能應對各種技術難題的大師級人物,雖然他們的差異很大,但都會被稱為“工匠”或者“匠人”。
當前中國語境中,一般意義上的工匠多指被單位或某些組織授予特定“工匠”名號的人,社會大眾認可的則是媒體公開宣傳的那些大師級“工匠”。但是,技術頂尖人物是極少數,其卓越的技術高度往往令絕大多數人望塵莫及,這反倒會減弱了“工匠“名號的激勵示范作用。
實踐中,很多專家建議“工匠”定位不宜過高,工匠稱號可以分類分級命名,但它一定是高于普通的技術工人的,不僅技術層面要嫻熟、有一定高度,敬業程度也應是值得肯定的,對組織、對社會要有一定的價值和貢獻。
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區分了大匠師與一般工匠,認為前者比后者更受人尊敬、知道地更真、更為聰明,因為他們知道所做事情的原因。換言之,前者工作依靠理性,后者則依賴習慣。這種觀點,也將工匠分了層次,好工匠是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的,透析真理,才能完美操作。
朱厚望提出可依據技藝水平將技術工人劃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是分布在各個工作崗位的普通工人,謂之“百工”;
第二層次是分布在各行業的專業技術人才,謂之“匠”;
第三層次,某生產制造領域的技術專家,謂之“巧匠”或者“大師”。
湖北中航精機科技有限公司2013年就有了自己的《工匠評選管理辦法》,面向基層一線評選具有顯著的專業技藝特長和超強實際操作能力的勞動者,并分別給予為工匠、技師級工匠、大師級工匠三個等級的認定。 大連松下制冷公司推出了八級工匠成長體系,通過一級一級的評選,逐步提升技術工人的技術技能。按照技術水準由低向高可以有四個層級: 第1級是普通工人。其本身還沒有更多的專業技術,從事相對操作簡單的勞動作業,包括剛進入職場的,或文化和技術水平都很低,尚未擁有自己的專項技能的。
第2級是獨當一面的技術工人。他們己經擁有了一定的專業技術或者崗位技能,可以單獨勝任崗位需要,列為“初級工匠”,作為組織的重要工匠梯隊;
第3級是有豐富經驗的、技藝純熟的、能擔起帶徒育人責任的高技術等級的巧匠,其職業道德也符合行業要求,就可以納入正式的工匠序列,以技能骨干定位;
第4級是大師級的工匠,他們富有職業精神,是組織中的技術高手乃至行業的領軍人物,具有很強的引領示范作用。
其中,第3、第4級的工匠,是人力資源開發著重培養的。這一群體與國家職業大典定義的高技能人才相似:熟練掌握專門知識和技術,具備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實踐中能夠解決關鍵技術和工藝的操作性難題的人員。
工匠范疇的高技術等級技工包含己經擁有國家高級技術等級證書的技術工人,也包含沒有通過技術等級考核的、行業和企業認可的技術操作能手、發明創造能人等。
(二)中國傳統工匠精神的主要內涵
《辭?!穼そ骋辉~的釋義是:“手工藝人”。“工”與“匠”原本是兩個相互獨立的詞語。古代將從事各種技藝的勞動者統稱為“工”,在現代,“工”被認為是工人和工人階級的統稱;而通常是只有“手巧”的人才能被稱為“匠”??梢?,二者的側重點是不同的。隨著人類勞動文明的發展,“匠”逐漸被“工”所包含,二者逐漸合并為“工匠”。
從哲學意義上說,精神指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的心理狀態,包括一切與物質對立的意識。吳向東認為“所謂精神是一個人的生活信念、理論風骨和實踐態度,呈現著一個人的獨特氣質、人格和境界”。因此根據詞源學的角度出發,工匠精神可以被解釋為手藝工人所具有的精神。
春秋戰國時期,伴隨著手工業的發展,“工匠”一詞首先出現。
《逸周書·文傳解》《荀子·儒效》等書記載:當時工匠已形成一個獨立的社會群體,且多為木工匠人。 進入漢代后,手工業進一步發展壯大,形成百工。
據東漢《說文解字》記載:此時工匠的內涵已發展至整個手工業從事者。此時手工業者關注的是開展從無到有的生產實踐建設,擔負產出更多物質的職責,注重弘揚對物質生產的實用技藝。 《管子·立政》記載:只比較雕工的精巧與否,而不具備實用價值的手工業技藝,會對國家造成資源的浪費和賦稅的減少,不建議推薦。以增強器物的實用性和便利性的創新,是值得提倡和弘揚的。 唐、宋鼎盛的時期,物質發展空前繁榮,米糧價格也達到歷史低點,百姓安居,生活安逸,多數階層“溫飽”已經解決。關注的目光放在商品的創作上,放在對人倫道德的追求上,形成了師徒傳承的工匠培養機制。 對商品盡善盡美的追求形成匠人精益求精的精神,使得如中國的漆器、瓷器、玉器等商品的藝術價值都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產生了很多精品、獨品。
古代的工匠精神漸漸凝結下來,形成熟能生巧的賣油翁故事,以及游刃有余的庖丁解牛故事。因此,“工匠精神”是源遠流長的人文精神,是古代匠人留給我們的珍貴的精神財富,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基因。
工匠精神屬于文化中的精神范疇,受社會制度、宗教、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在東西方社會體現出不同的特征。
西方社會由于受宗教因素的影響較大,世俗職業與“天職”的關聯非常緊密,人們獲得上帝恩典必須要通過兢兢業業的勞動。而中國傳統工匠精神的獨特之處在于它有著更為堅實的傳統文化基礎,它的主要內涵可以從三個方面體現,即認同“正德”文化職業信仰、堅持“勤勉”勞動的職業意志和造就“精巧”工藝的職業技能。
1.認同“正德”文化的職業信仰
中國古代工匠生產勞動是在道德意識的指導下有目的的勞動,勞動者由于認同“正德”文化,具有“以德為先”的職業信仰。
中國傳統文化重視道德建設。
《墨子》一書出現“德”字共 34 次,墨家反映“農與工肆之人”即手工業生產者的要求,又主張培養“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的“兼士”,即必須具有敦厚的德行、善辯的才能、廣博的道術的賢良才士才能佐于國家社稷。 《左傳》記載,“正德、利用、厚生謂之三事。義而行之,謂之德、禮”。其中,正德位于三事之首,闡述了人們在做任何事時首先應端正德行。 可見,古代社會十分重視道德修養,工匠的技藝行為一直被道德所規約,傳統工匠精神的內涵被賦予深刻的道德要求,勞動者們認同“正德”文化,堅持生產勞動,敬業樂業,最終達成“精巧”的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