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任人唯賢,德才兼備”的選拔標準
孔子說,君子之道有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這三項行為標準里面,“仁”屬于德,“知”“勇”屬于才智能力。 戰國末期,荀子對用人標準是這樣論述的:對那些雖然才智出眾而品德不好的人,絕不可重用;對品德雖好但缺乏才智的人,也不可重用;那些既有才智而且品德又好的人,才是君主之寶啊,他們能輔佐君主成就王霸之業。 這段話把德才兼備的用人思想表達得十分清楚,其中“既有才智而且品德又好”(“既知且仁”),是“德才兼備”這一概念的源頭。
古代職場主要采用舉薦的方式,在任者選拔出合適的優秀人才也成了考核標準之一。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近者說,遠者來”??鬃诱J為先舉薦自己所知道的賢才,自己所不熟識的賢才自會來投靠你,同時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還要依靠眾人的力量。 孔子的學生仲弓做了季氏的主管,問孔子怎么做才能發現人才,孔子說:“舉而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意思是,推舉你所了解的人,那些你所不了解的人,別人難道會讓他們埋沒嗎?孔子之意在于啟發仲弓,不能僅僅靠自己觀察發現,還要依靠眾人的力量,發現舉薦人才。
孟子是孔子后的儒家集大成者,被后人尊奉為僅次于孔子的“亞圣”。孟子的政治主張的核心是“民本”思想,在人才思想方面,孟子發展了儒家的觀點,留下了很多寶貴的意見。 孟子認為“尊賢”是治國之本,是“仁政”的標志。他指出國家“不用賢則亡”,“不信仁賢,則國空虛”;“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養士尊賢,俊杰在位,則有慶”。他認為正確任用賢才是興旺國家的關鍵。正確的任用賢才,不僅可以推動國家的發展,而且可以吸引更多的能人志士。
孟子在《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提到:“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證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為,磨難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人才都是經過磨練和歷練形成的,人的實際能力和被發掘前的社會地位是沒有什么聯系的,同時人才是客觀存在的,但人才也需要伯樂的慧眼發掘。 從先秦開始,古人在論述人才的素質條件時,就已注意從品德和才能兩方面來考慮問題了,并相繼提出了“既知(智)且仁”“才行俱兼”“才行兼備”“才德兼優”等概念。不僅如此,古人還非常明確,并相當科學地論述了“德”與“才”之間的關系,先后提出了“德”為“才之帥”,用人以“德行為先”“德行為首”“以德為本”等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