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23日,習近平《從“兩座山”看生態環境》一文中指出:
在實踐中對這“兩座山”之間關系的認識經過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使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不考慮或者很少考慮環境的承載能力,一味索取資源;
第二個階段是既要金山銀山,但是也要保住綠水青山,這時候經濟發展和資源匱乏、環境惡化之間的矛盾開始凸顯出來,人們意識到環境是我們生存發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燒;
第三個階段是認識到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帶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生態優勢可以變成經濟優勢,形成了一種渾然一體、和諧統一的關系。
這一階段是一種更高的境界,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體現了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理念。
以上這三個階段,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過程,是發展觀念不斷進步的過程,也是人和自然關系不斷調整、趨向和諧的過程。
這啟示我們,工業化不是到處都辦工業,應當是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開發則開發,宜保護則保護。
這兩座山要作為一種發展理念、一種生態文化,體現到城鄉、區域的協調發展中,體現出不同地方發展導向的不同、生產力布局的不同、政績考核的不同、財政政策的不同。
例如,浙江省就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指導,形成了一套環境保護與綠色發展并舉的發展之路,走在了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