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奧會計在線> 繼續教育> 全部課程> 公需課程> 國策黨建
主講老師:張洪吉 課程時長:00:54:00 13008人已學
二、國企改革創新的體制自信
(一)國企的創新作用不可替代
(二)國企的創新地位不可替代
(三)國企的創新優勢無可替代
(四)國企創新已經找到“突破口”
(一)國企的創新作用不可替代
1.特別是大型國企的前途和命運,一直是我國改革、開放、發展中的一個核心問題。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實踐表明,大型國企在我國的創新實踐中成效顯著。
在航天、航空等國防領域以及國企占絕對優勢的領域,如油氣開采、電力輸送,大型國企的創新成效非常顯著,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石油、國家電網等非常典型。即使是在競爭非常激烈的領域,大型國企的創新成效也是如此,中建集團、徐工、濰柴、振華港機(振華重工)、大唐電信、青島港非常典型。
2.在三種情況下國企創新不可替代
(1)居行業領先地位的大型國企的創新不可替代
中國高鐵,如果不是“政企不分”的強大的鐵道部,跨國公司是不可能轉讓相關技術、中國企業進而在此基礎上實現“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這還可以從轎車工業的境遇得到反證:轎車市場同樣巨大,結果卻是本土企業被跨國公司各個擊破,龐大的國內市場并沒有帶來本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真正提升和民族品牌的建立。
(2)有特殊追求的大型國企的創新不可替代
作為第三代移動通訊的三大國際標準之一,也是中國電信設備產業邁向國際領先的重要基礎,大唐電信TD-SCDMA不是由行業中更具影響力、實力更強的華為(民企)、中興(混合所有制)提出的。原因何在?原大唐移動總裁唐如安先生說:TD的產生與發展,不僅有技術的風險、資金的風險、企業的風險,也不僅有產業的風險、政策的風險,而是一個系統性的風險。如何化解這些風險,才是對中國式自主創新的最大挑戰。
那么,大唐為什么會自愿或不自愿地承受了這當中的風險呢?因為大唐的出身不一般。當時作為一個有著四十多年歷史的國家級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大唐的前身),它的思維慣性更多的是受歷史角色的影響,并非單純的企業行為。也就是說,它基于行業和國家競爭力的考慮居多,對于自己開發標準的產業經濟能力評估偏少,這也注定了日后大唐在TD開發上必然要承受巨大的經濟風險。
(3)大型國企作為擁有巨大內部市場的大企業,可以為自主創新提供堅實的基礎
中石油的GeoEast大型地震資料處理軟件技術創新的背景是:1999年中石油的下屬企業為東方物探公司虧損8.8億元,是中國石油下屬企業中的虧損大戶之一。通過實施國際化戰略,東方公司2002年的國際業務收入首次超過國內業務,并比原計劃提前三年實現扭虧。但是,也是在那一年,跨國公司在技術轉讓上的態度發生了重大變化:不再向東方公司出售有關軟件及其升級版本,并對使用它們的技術提出了非常苛刻的條件。
東方公司領導層與有關專家認為,不打破技術封鎖就不可能發展。2003年1月,中國石油投資1.4億元,正式立項研發GeoEast處理解釋一體化軟件。2004年12月31日,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GeoEast V1.0處理解釋一體化系統正式發布。GeoEast V1.0的開發成功意味著,在大型地震數據處理軟件方面,中國企業必須依賴進口的局面有望徹底改變,東方公司國際化的最大障礙將被掃除。
長期以來,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遭到技術封鎖的例子比比皆是。在很多情況下,技術開發的不確定性非常高、風險非常大、投入非常多,試圖主要依賴實力尚弱的企業、特別是民企來取得重大技術突破是非常不現實的。華為雖好,但是只是特例,并且是逐步發展起來的,企業發展早期也難有大的作為。
(二)國企的創新地位不可替代
從理論的角度看,從大企業與小企業、特別是新建企業的區別來看,大型國企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根據著名學者錢德勒(Chandler)先生的研究,先行者優勢非常強大,先行者建立的進入壁壘非常之高,以至于在上世紀20年代以后,只有兩家新建企業進入美國化學工業前50名,沒有一家新建企業進入世界制藥工業前30名。錢德勒先生還發現,1998年20家大型企業就占了全球所有企業R&D投入的20%;300家大型企業就占了60%。中國大型國企成功的創新實踐為大企業在創新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新的依據。
1.只有創新才能迎接挑戰
對于推進由要素驅動轉變為創新驅動的經濟轉型升級,國企需要發揮資源優勢,提高經濟效益和國際競爭力。以前國企具有特許經營權,而現在政策性壁壘逐漸消失,在市場化改革的浪潮中,許多行業成為競爭性行業,利潤空間也不斷受到來自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的挑戰。在全球化競爭的時代背景下,國企如何自我更新、涅磐重生?答案只能是改革創新。
從歷史沿革的角度看,國企除了提供基礎性民生產品和服務,還承擔了國家政策層面的產業發展任務。因此,相較于民營企業,國企在市場競爭中處于更有利的地位,國企不僅具有天然合法性,還有長期積累的技術優勢以及大量的人才儲備,以及暢通的融資渠道和較低的融資成本。
2.只有創新才能保持優勢
國企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積累了不利于改革創新的種種弊端,面對種種挑戰,國有企業如何發揮既有優勢,跨越改革障礙?需要不斷地探索制度創新與管理創新。只有通過技術創新、管理與制度創新的不斷融合與相互支撐,國企才能在新競爭中持續發展。
戰略管理權威學者杰?巴尼(Jay Barney)認為,管理創新越系統化,競爭對手就越難以模仿,因而越能持久地保持競爭優勢。豐田、GE、IBM等優秀大型企業的成功經驗反復驗證了這一定律。在知識引領經濟發展的當今時代,技術變革日新月異,物聯網、信息技術、移動支付等科技發展的成果不斷重塑市場競爭格局。昔日國企正面臨不斷涌現的獨角獸企業發動的挑戰。
3.只有創新才能實現國企成為世界一流企業的抱負
尤其是大型國企普遍具有高遠的目標,希望成為世界一流企業。
中石油是我國最大的油氣生產企業,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確立了能夠與跨國公司同臺競爭的目標,現在的目標則是成為世界領先的能源和油氣公司。
國家電網的目標是建設“一強三優”的現代公司(電網堅強、資產優良、服務優質、業績優秀);國家電網還希望以自己全球領先的特高壓技術成為全球能源互聯網的領頭羊。
徐工是一個地方國企,但是目標也很宏偉:通過突破“三高一大”(高端、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大噸位)使企業的工程機械主導產品技術躋身世界先進水平。
4.只有創新才能滿足政府和社會期待
近幾年,國家對電信服務業三大運營商的要求是“提速降費”。這個要求對個人消費者和企業消費者都是好事。但是,既要提速又要降費,企業的利潤如何保證?沒有利潤如何生存、如何創新?實際上這幾年,三大運營商拼了命在實現國家的要求,拼了命在進行各種各樣的創新。
5.只有創新才能回應壓力
無論是來自于本土企業還是來自于跨國公司的市場競爭壓力,都會成為國企創新的動力。
徐工在行業內的競爭對手林立,既有三一集團、中聯重科、雷沃重工、廣西柳工、北方重工、山推這樣的本土企業,也有卡特皮勒、小松、日立、利勃海爾、沃爾沃、斗山、約翰迪爾等這樣的跨國公司。在這樣的行業里,生存已經不易,實現工程機械主導產品技術躋身世界先進水平的目標就更難。
6.國企只有創新才能規避技術引進難題
中石油下屬企業東方公司,如果自己不開發GeoEast處理解釋一體化軟件,企業發展的主動權不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就會被跨國公司卡死。
一 、引言
二 、國企改革創新的體制自信
三、 國企改革創新管理的方向自信
四、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徑創新
五、國企如何培育管理創新的理念
六、凝聚國企砥礪前行的驅動力
相關課程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