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奧會計在線> 繼續教育> 全部課程> 專業通識知識> 會計職業道德

職業道德教育

主講老師:趙玉梅 課程時長:00:36:59 47492人已學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提高與進步,我國職業教育的就業制度、就業渠道和就業觀念發生了重大變化。雖然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屬于不同的教育類型,但是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是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途徑。 本課程通過職業道德的道德范疇、職業素質、形成與發展、當代職業道德、任務與方法以及行業職業道德和中外職業道德的教育七個方面全面系統的論述。通過對知識水平、實際工作能力和創新能力完善自我,還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和較強的職業道德素質。 趙玉梅老師理論深厚,融會貫通,表達洗練到位,實務經驗豐富,溫婉沉穩的氣質,細致全面的講解,舉一反三的案例,趣味十足的內容,收獲無數學員的喜愛。

一、道德概述

(一)道德的一般理論

(二)我國公民道德基本規范的內涵

(一)道德的一般理論

1.道德的起源

2.道德的內涵

3.道德的本質

4.道德的特點

5.道德的分類

 1.道德的起源

1)史學爭論

神啟論把道德起源歸結于神秘的天啟和神的意志。

理念論倫理學認為道德起源于至高的理念和精神。教育論、環境論和社會關系論所指的外在條件和外部的事物思想已具有了唯物主義的萌芽和傾向。

先天論認為,道德根源于人生而有之的東西。

本能論認為道德根源于人的本能和本性。

人性論認為,道德根源于人類自然的天性,人的自然本性、本能決定共同的人性,是決定社會本質的共同的東西,因而也是決定道德的根本層次。

所以一定社會的階級道德的產生和形成都是與人的自然本性密切相關的,人的本性不僅決定了道德的產生,而且決定了道德發展的總趨勢。道德正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本能欲求和自然感覺而產生的一種工具性的方式。

需要論認為,道德是人根據自己的生存發展需要,自己為自己立法的產物。道德作為人類社會的重要成果源于人的需要,人類社會產生了道德,就是因為道德滿足了人的某種需要。人類通過各種對世界的掌握方式來滿足自身的各種需要,以實現對自己的肯定和發展。而道德作為人類理性的結晶,不是表達個人的偏愛和欲求,而是表現人們的共同愿望和需要。

中國古代對道德的思考則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在商朝出土的甲骨文中,已經有了字,西周人們已具有明德的思想?!渡袝嫡a》中說克明德具有修身正心,教化人民的意思。提到道、德最著名的莫過于老子的《道德經》,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在這些早期的典籍中,,是分開使用的,表示事物運動和變化的規律,表示對的認識,踐履而后有所得。道德二字連用始于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于拉丁語“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

從道德發生的歷史看,源于人類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人類社會從產生之日起,就形成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以及個體與類之間的抗爭,這一矛盾具體表現為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這是人類道德產生的根源。

道德產生于人們調節社會群體內部各種關系以維護一定社會秩序以及個人自我肯定、自我發展的需要。這用千百年來客觀存在著的道德協調性因素和進取性因素就可證明。

2)道德的產生

經濟關系決定道德的產生是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

道德根源于經濟關系,是從歸根結底的意義上講的。一是說決定道德產生的要素都是在經濟關系的不同作用下產生的;二是從歸根結底的意義上來理解經濟是道德的根源,可以避免對經濟決定道德產生簡單的、機械的理解。道德的產生最終只能從經濟關系中找到根源,經濟關系是道德產生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勞動實踐是道德產生的動因。

首先,勞動實踐是人的創造性的體現。其次,經濟關系對道德的決定作用,是通過勞動實踐起作用的,勞動實踐是道德產生的根本動力。另外,勞動實踐的創造推動了道德的產生。

倫理關系是道德發生的前提。

道德是對利益的調節,而利益關系和矛盾是存在于廣泛的社會關系中的。沒有社會關系,就不會有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沖突,也就不會有道德的發生。只有在倫理關系中,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才存在調節和規范的問題。作為社會關系中的社會分工,是道德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發生的關鍵。

人的生存與發展需要是道德發生的誘因。

首先,人類生存的需要是道德發生的直接原因。為了調節人們的利益需要,最初便形成了一些最簡單的行為規范和準則,以緩和利益的沖突和矛盾。其次,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的生存需要不再是社會利益的主要矛盾時,由人們的發展的需要所引發的矛盾沖突就會成為道德所要調節的主要內容。

意識水平是道德發生的主觀條件。

人類的意識是在實踐中產生的,但一經產生就具有相對獨立性。這種獨立性一是表現在它使社會實踐中存在的經濟關系、社會關系服從于人的需要;二是表現在意識由不自覺到自覺的過程所形成的能動作用。

道德的功能就是協調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他人之間的利益關系,使其達到和諧與統一,這是道德的反功利性。道德源于人類的社會實踐。道德是特定社會經濟關系的產物。而作為經濟關系集中表現的利益關系直接決定一個時代、一個國家現實道德的原則與規范。這是道德的功利性。

道德表面是反功利的,但它歸根結底又是以利益為基礎的,因此研究道德不能離開利益。道德的產生始于人類利益的糾紛,終結于利益的調整與均衡。從理性的高度來看,道德是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產生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從發生條件的角度看,社會關系的形成和意識的產生是道德發生的前提。

 2.道德的內涵

道德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指調整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為準則和規范的總和,另一方面是指個人的思想品質、修養境界、善惡評價。

 3.道德的本質

1)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道德的一般本質)

社會經濟關系對道德的決定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社會經濟結構的性質直接決定各種道德體系的性質。

社會經濟關系所表現出來的利益,直接決定著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

在階級社會中,人們在同一經濟結構中的不同地位和不同利益,也決定著各種道德體系的階級屬性、社會地位和彼此間的矛盾斗爭。

經濟關系的變化必然引起道德的變化。

2)道德是一種特殊的調節規范體系(道德的特殊本質)

道德規范是一種非制度化的規范。

道德規范沒有也不使用強制性手段為自己開辟道路。

道德規范是一種內化的規范。

3)道德是一種實踐精神(道德的深層本質)

道德需要促使人類結成相互滿足的價值關系,推動人們改善這種關系,調節人與人的交往、協作,完善人的人格,形成人類特有的實踐精神。

道德是有目的的活動。目的性是人類活動的最基本特征,也是人類精神能夠進入實踐的主要依據。道德源于現實,又超越現實,道德是理想與現實的統一體。道德作為實踐精神,以其理想性、目的性指引人們的行為,將理想轉化為現實。學習倫理學不僅僅在于掌握有關的理論知識,更在于將這些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我們訴諸理智、情感,更要訴諸行動,自覺修養,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4.道德的特點

 5.道德的分類

  • 一、道德概述

  • 二、職業與職業素質

  • 三、職業道德的形成和發展

  • 四、我國當代職業道德

  • 五、職業道德教育的任務和方法

  • 六、行業職業道德

  • 七、中外職業道德教育

  • 特级毛片aaa免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