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奧會計在線> 繼續教育> 全部課程> 專業拓展知識> 其他財會財經熱點

碳中和政策解讀與趨勢發展

主講老師:陳擇華 課程時長:01:02:41 21613人已學

雙碳,即碳達峰與碳中和的簡稱?!半p碳”戰略倡導綠色、環保、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降低碳排放步伐,有利于引導綠色技術創新,提高產業和經濟的全球競爭力。 本課程將從碳中和目標、政策、推進路徑、中央領導人講話及中央部委文件解讀、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解讀、碳中和發展的趨勢分析及碳中和的影響與對策五方面進行展開講解,幫助學員知悉“雙碳”戰略相關政策。 陳擇華,中國管理研究院知識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交易成本經濟學研究室主任、中國企業家協會一帶一路研究部主任,中關村產融促進會學術委員會執行主任,主要研究經濟與金融匹配、產業與金融、數字貨幣與金融等領域。

(五)推進路徑

減少碳排放:重點領域部門能源轉型

推動碳捕獲發展:技術固碳與生態固碳合力推行

完善碳交易市場:我國碳市場尚在起步,未來發展潛力加大

減少碳排放:重點領域部門能源轉型

工業部門:調節能源供應比例,通過更多清潔能源代替傳統化石能源來促進能源結構化轉型,發展綠色制造,開展清潔能源供應模式;促進能效提升,遵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發展循環經濟,大力推進磷石膏、冶煉渣、尾礦等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

電力部門:主要從能源供給側與消費側進行減排升級。在能源供給側,要大力推動能源體系向多元化、綠色化發展,激勵發電行業減排、低碳發電技術的運用,充分利用核能發電、風能發電、水能發電等清潔發電技術;

在能源消費側,要量化節能減排指標,將其納入綠色發展評價體系中,推進電氣化和節能提效。同時,要著力打造電網樞紐作用,推動供給側和消費側互聯互通,構建綠色清潔能源互聯網。

交通部門:推廣公共交通新能源化、電氣化。在運輸領域,構建以電動汽車為主的新能源客運體系與以鐵路為主的電氣化貨運體系,提高新能源汽車相關充電樁、換電站的城市普及率與覆蓋率;在汽車制造與生產領域,促進可再生能源在生產領域的覆蓋,促進可回收材料在制造領域的覆蓋;在交通部門行政方面,加強能源、交通等多部門之間互聯互通、相互協調,并加速制定碳收費政策。

推動碳捕獲發展:技術固碳與生態固碳合力推行

碳捕獲、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CCUSCCS(碳捕獲與封存)新的發展趨勢,它可以把生產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捕獲并投入新的生產過程進行循環利用。IEA2019年提出,2060年工業部門的CCUS將累積達到280億噸,電力部門累積560億噸。CCUS技術共分為碳的捕獲、運輸、封存和利用四個環節,產業鏈較長且資金關聯度復雜,商業化的成本高昂。

據《中國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報告(2019年)》顯示,目前國內二氧化碳捕集成本為300-900/噸不等,罐車運輸成本為0.9-1.4/噸公里,管道運輸0.3/噸公里。此外,CCUS技術是多項技術高度集成的產物,技術鏈條較寬,其有序的發展與內驅動力需要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規明確權責,完善技術經濟效益。

生物質與碳捕獲和儲存(BECCS)技術:是結合碳捕獲和儲存(CCS)和生物質能的一種負碳排放技術,將生物質燃燒或轉化過程中產生的CO2進行捕集和封存,從而實現捕集的CO2與大氣的長期隔離。未來生物質本身的資源量將影響BECCS技術負排放潛力,技術與成本問題也會影響BECCS的商業化。聯合國2018年《排放差距報告》顯示,國家自主貢獻的減排承諾與2℃溫升的差距為130-15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與1.5℃溫升的差距為290-320億噸當量,則各國現有減排量無法實現《巴黎協定》的減排目標。預計BECCS技術在2030年及之后將會大規模應用于減排,實現溫升控制。

碳匯:指通過植樹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復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從而減少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濃度的技術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作為碳達峰、碳中和的內容納入了十四五開局之年我國經濟工作重點任務。生態系統的碳匯功能將在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直接空氣碳捕集(DAC)技術:即利用機器直接在空氣中捕獲二氧化碳,而非CCUS那樣以排放源為基礎捕獲。DAC技術采用物理吸附或化學吸附的形式。吸附劑可以是液態,也可以是固態。DAC技術仍處于起步階段,吸附劑加熱的能量需求、吸附劑本身的穩定性及吸附量、脫附二氧化碳的時間都使得DAC技術成本高昂。瑞典直接空氣捕捉技術開發商Climeworks表示,全球有一項立法正在為二氧化碳的直接空氣捕獲付費,價格高達200美元/噸,DAC技術將以千兆噸級的規模發展。

完善碳交易市場:我國碳市場尚在起步,未來發展潛力加大我國碳交易市場處于尚在起步階段。我國碳交易市場發展歷經了CDM建設、碳市場試點建設和全國統一碳市場建設三個階段,共試點階段共8個交易所參與交易。2017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提出三步走路線圖,意味著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將力行業開始啟動。202121日,《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正式施行,全國碳市場進入第一個履約周期。

中國碳交易市場未來發展空間巨大。碳排放權市場的開展意味著企業將面臨高昂的生產成本,從而產生加快低碳能源結構轉型與技術創新的倒逼機制;此外碳交易市場本身規模擴大后產生的多樣化交易品種與交易方式,會使得市場機制在碳達峰、碳中和愿景目標中發揮重要作用。生態環境部據國家發改委的初步分析,未來的碳排放量將達到每年30-40億噸的規模。如果是僅僅以現貨交易,不推行期貨交易,其交易金額是每年12億到80億元。如果加上期貨,那么交易金額就會大幅度提高,可能達到600-5000億元的規模。

配套支撐綠色金融:引導金融資源,構建碳金融體系

充分發揮政策監管與行業自律作用,引導金融資源向低碳項目傾斜。20213月,中央財經委員會召開第九次會議,明確十四五是碳達峰的關鍵期、窗口期,為此要完善綠色低碳政策和市場體系,加快推進碳排放權交易,積極發展綠色金融。據央行副行長陳雨露表示,央行已初步確立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綠色金融發展政策思路,將進一步引導金融機構增加綠色資產配置,強化環境風險管理,提升金融業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能力。

穩健發展綠色金融市場,創造新型碳金融產品。為助力碳達峰、碳中和愿景,碳金融產品規范健康發展,監管機構應出臺具體標準,指導市場運行。318日,國開行成功發行首單3年期200億元碳中和專題債券通綠色金融債券,推動電力系統脫碳,同時樹立國內外碳中和債券市場典范。可積極進行碳金融創新,適當放寬準入標準,在碳交易項目實施中試行碳信用、碳風險管理等金融服務,鼓勵碳核算、碳資產管理等金融中介機構參與碳排放市場交易。未來可建設更多樣化的碳市場,擴大交易主體范圍,合理定價碳排放權,先試點碳遠期、碳掉期等場外產品,再逐步推廣到碳期貨、碳期權等場內碳產品。

構建碳金融宏觀審慎管理體系,增強氣候變化風險管理。將氣候變化與綠色金融納入宏觀審慎管理體系,定期開展情景分析與壓力測試,以抵御氣候變化所帶來的風險,支持綠色金融市場有序穩定發展。

  • 一、碳中和目標、政策、推進路徑

  • 二、中央領導人講話及中央部委文件解讀

  • 三、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解讀

  • 四、碳中和發展的趨勢分析

  • 五、碳中和的影響與對策

  • 特级毛片aaa免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