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東奧會計在線 > 法規庫 > 法律法規 >其他法律法規 > 正文

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關于推動消費品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的通知

遼政辦〔2024〕9號
字號 大號 標準 小號

類      別:其他法律法規
文      號:遼政辦〔2024〕9號
頒發日期:2024-03-18
地   區:遼寧
行   業:全行業
時效性:有效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廳委、直屬機構,各有關單位:

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關于推動消費品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已經省政府同意,現轉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4年3月18日

(此件公開發布)

關于推動消費品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

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消費品工業是重要的民生產業,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質基礎。為進一步做深做實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加快推動消費品工業高質量發展,服務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東北、遼寧振興發展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緊扣遼寧打造新時代“六地”目標定位,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立足資源稟賦和基礎優勢,鍛長板、揚特色、挖潛力、補短板,深入實施消費品工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以下簡稱“三品”)戰略,著力提高消費品有效供給能力和水平,增強關聯產業協作配套能力,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消費升級的需要,進一步增強消費品工業對工業經濟的支撐作用,形成高質量、可持續、有活力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二)基本原則。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促進產、供、品、銷、服等環節加速形成市場機制。以市場為導向,進一步發揮政策引導作用,推動要素向消費品工業領域流動。

創新驅動、高舉高打。通過模式創新、技術創新和服務創新等方式,推動產業提質增效,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培育示范領域和企業,打造產業發展樣板,以躋身全國前列的高標準推進消費品工業發展。

量質齊升,做大做精。聚焦重點產業、重點產品,突出食品工業主導地位,著力打造量的絕對優勢。突出產業特色化、產品優質化,著力鍛造質的顯著優勢,加快形成品種豐富、品質高端、品牌強大的消費品工業發展局面。

區域協同,集聚發展。構建“一圈一帶兩區”區域發展格局,突出沈陽、大連“雙核”引領作用,堅持集群化發展,強化區域承載聚集功能,形成“圈”“帶”互為支撐,集群、縣域、園區、鄉鎮協調發展的消費品產業發展格局。

(三)發展目標。到2025年,全省消費品工業綜合實力明顯提高,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水平快速提升。

發展規模不斷壯大。規模以上消費品工業營業收入達到6000—6500億元,年均增速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規模以上消費品工業企業達到2750戶,其中營業收入十億元以上企業120戶,百億元以上企業5戶。消費品工業規模加速邁向萬億級,躋身全國消費品工業大省梯隊。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顯著提高,高附加值產品比重不斷加大,新興消費品工業活力明顯提升。培育建設主營業務收入十億元以上農產品加工集聚區34個,省級消費品工業“三品”優質縣10個,消費品工業特色鎮10個。

質量效益明顯增強?!叭贰毙袆映尚э@著,每年增加一批創新和升級消費品,食品、藥品等重要產品全周期質量追溯體系更加完善,培育具有國際、國內影響力的消費品品牌100個。消費品工業與農業、文旅、商貿、服務等產業互動性明顯增強。

二、發展方向

(一)做強做優傳統優勢產業。做大產業規模,以龍頭企業為牽引,吸引和推動一批高端化、精深化、智能化消費品工業項目。升級產品結構,圍繞健康、育幼、養老等迫切需求,大力發展適應消費需求產品。提升智能發展水平,深化大數據、智能化技術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產品營銷等環節應用。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深入挖掘地域文化、企業文化、品牌文化等,推動消費品工業與農業、旅游、康養等產業融合發展。

專欄1 傳統優勢產業發展方向

健康食品。強化綠色優質食品供給,積極開發特殊膳食食品,營養強化食品,菜肴類、自熱方便以及功能性罐頭產品,工業用途食糖產品,健康海鹽,適用不同人群的酒飲料等健康、綠色、高附加值食品,促進副產物循環綜合利用。依托果蔬、水產品等原料優勢,發展精深加工,推動產業向功能性物質及制品領域延伸。

現代家居。積極開發推廣綠色智能家用電器,休閑娛樂、個人護理和母嬰家用電器,智能化多場景照明系統,天然材質家具,功能型家具等產品。

輕工日用品。重點發展功能性細分日化、樂器、工藝美術品等日用產品。開發綠色化、時尚化和功能化皮革材料,擴大在汽車、家居等領域應用。推動工藝美術行業加強文創設計,打造文化潮品。

時尚服裝。提升時尚元素設計應用和表達水平,發展西裝、泳裝、運動戶外服裝、個性化定制服裝以及潮品服飾。深挖遼寧歷史文化資源,發展旗袍、馬面裙、朝鮮服等民族服裝服飾產品。

產業用紡織品。面向醫療健康、工業過濾、土工建筑、安全防護、交通運輸等領域需求,發展紡粘、熔噴、水刺等高品質非織造布及裝備,工業煙塵碳捕集、精細過濾等過濾材料及過濾器,生物醫用防護裝備,汽車內飾等產品。加快廢棄產業用紡織品低成本處理及資源化利用。

現代中藥。支持基于經典名方、驗方、醫療機構中藥制劑、蒙滿民族藥的中藥民族藥新藥研發。加快大品種二次開發,發展中藥改良型新藥。支持適應臨床需求的中藥配方顆粒發展。

(二)促進資源型產業鏈向后延伸。依托我省精細化工、冶金新材料、裝備制造、農產品加工等產業基礎優勢,延伸產業鏈條,推動向化學原料藥、化纖、醫療裝備、金屬制品、塑料制品、紙制品包裝等領域發展。以園區為載體,以龍頭企業為牽引,招引和承載一批配套、延伸項目,推動產業鏈上下游良性互動。

專欄2 資源型產業發展方向

化學原料藥及醫藥中間體。發揮我省精細化工產業優勢,發展特色化學原料藥及醫藥中間體,開展原料藥集中生產基地建設,實現公共系統共享、資源綜合利用、污染集中治理和產業集聚發展。

高性能化纖。探索大絲束、高強高模高延伸碳纖維,高強、高伸長間位芳綸產業化,加快高性能纖維穩定化、低成本化生產工藝應用,推進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應用。

差別化及功能性纖維。應用大集成、低能耗智能裝備和遠程監控管理系統及生態環保化纖阻燃劑、改性劑,生產抗靜電、抗紫外線、抗菌抑菌、導電、阻燃滌綸、錦綸以及多組分差別化、功能性化學纖維。

綠色包裝。延伸石化產業鏈條,重點發展非糧生物質為主的生物基材料及制品、高阻隔塑料包裝、功能性包裝等產品,打造生物降解制品及材料產業集聚區,推動包裝產業向國防軍工、新能源、電子、交通等方面發展。

金屬制品及玻璃陶瓷制品。依托我省鐵礦、石英石、瓷土等礦產資源,延伸冶金、玻璃、陶瓷產業鏈條,推動五金制品、日用玻璃、陶瓷制品優化生產工藝,提升產品質量,推進數字化、智能化技術賦能。

先進醫療裝備。依托我省裝備制造、新材料、電子產業基礎優勢,加快醫療裝備核心部件及生物醫用材料開發,重點發展新一代醫學影像裝備、中醫診療裝備等診療設備。加快手術機器人、心血管支架等植介入器械研制,推動康復裝備、氧氣機、呼吸機等產品升級。發展疾病篩查、精準用藥所需的各類分子診斷產品。

(三)培育發展新興消費品產業。緊跟未來產業發展趨勢,加快布局消費品工業新賽道。順應和引領新消費需求,圍繞“特色、智能、健康、時尚”等方向,強化創意設計、技術研發、新營銷賦能,創新全產業鏈協同發展模式,著力引進培育新興消費品產業,推動形成產業發展新的增長點。

專欄3 新興消費品產業發展方向

生物制造。加大生物制造各類創新資源投入力度,提升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加快非糧原料應用,大力拓展秸稈等大宗農林廢棄物原料資源利用,提升非糧生物質低成本糖化技術工藝水平。引導有條件的地區、企業創建國家生物基材料、非糧食原料生物能源等產品應用試點。

預制化食品。順應方便快捷、營養健康食品消費需求,大力發展方便食品、自熱食品、米面制品、預加工菜肴等產品形態。突破品質形成控制、儲運保鮮調控、復熱風味調控、工程化裝備耦合等技術創新與應用,破解營養保留、質構保持、品質保真等基礎共性問題。

老年用品。大力發展功能性、智能化老年服裝服飾,智能化日用輔助產品,安全便利養老照護產品,康復訓練及健康促進輔具,適老化環境改善產品。

冰雪裝備。聚焦“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大眾型冰雪裝備和冬運會等賽事所需的競技型冰雪裝備需求,培育發展造雪機、澆冰車、除濕除霧機、速滑比賽服等賽事產品以及冰刀、滑雪板、滑雪服、護具等適合中國人特點的大眾冰雪用品。

海洋創新藥物和生物制品。重點推進海洋生物醫藥及醫用材料、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酶制劑、海洋生物農用制品等產業發展。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洋中藥、海洋糖類藥物、海洋小分子藥物等產品,大力發展南極磷蝦油、海藻深加工、蝦青素、巖藻多糖、海洋低聚肽類等新型海洋生物制品。

柞蠶絲絹。發展水繅絲、絹紗、面料、內衣、服裝、柞蠶絲被等柞蠶絲絹紡織產品。支持柞蠶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研究與產品開發,推進柞蠶在食品、醫療保健、生物工程、文化旅游等領域拓展應用。

高端化學藥。重點發展采用新靶點、新作用機制的原創性化學新藥和具有明顯臨床價值的改良型新藥。加快臨床需求量大的仿制藥、短缺藥、??朴盟幍乳_發和產業化。推進仿制藥一致性評價。

生物藥品。重點發展新型疫苗、抗體藥物、抗體偶聯藥物、重組蛋白質藥物、血液制品等新產品,加快狂犬疫苗、流感疫苗等優勢產品換代升級。探索突破細胞治療、基因診療等未來產業發展,加快細胞治療藥物、基因治療藥物等產品開發。

三、重點任務

(一)突出重點區域,抓產業集聚。

1.持續優化產業布局。以構建“一圈一帶兩區”為基本框架,優化消費品工業布局。建設沈陽高端現代消費品經濟圈,以沈陽對標國家中心城市建設“一樞紐、四中心”為牽引,以鞍山、撫順、本溪、遼陽、鐵嶺為支撐,加快發展高端食品、現代家居、疫苗、基因工程藥物、高端醫學影像裝備、高端化學藥、現代中藥、紡織印染、煙草等產業。建設沿海特色時尚藥食紡經濟帶,突出大連“兩先區”“三個中心”建設帶動作用,引領沿海經濟帶加快發展定制服裝、海洋食品、疫苗、高端化學藥、植介入器械、現代中藥、包裝、日化、樂器、工藝美術、手表、家紡、服裝、禮服、婚紗等特色消費品產業。建設遼西優質農副產品供應集聚區,發揮遼西毗鄰京津冀區位和后發優勢,延長農產品加工產業鏈條,建設全國優質、綠色、安全農產品供應基地。建設遼東綠色有機食品精深加工集聚區,發揮遼東九縣鹿、柞蠶、中藥材、食用菌、果蔬等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林下產品、現代中藥、保健食品等產業,建設綠色農產品和有機食品精深加工基地。(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各市政府、省沈撫示范區管委會,以下均需各市政府、省沈撫示范區管委會落實,不再列出)

2.打造優質特色產業集群。以產業集群建設為牽引,推動優質糧油生產和食品制造、現代高效畜牧業生產與精深加工、現代輕工、特色紡織、生物醫藥和先進醫療裝備產業集群做大做強,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支持沈陽打造千億級食品產業鏈,大連打造“中國海鮮預制菜之都”,建設沈本醫藥健康產業帶,盤錦東北糧食儲備中心和精深加工基地,中國(沈陽)旗袍服裝設計時尚發布基地,大連國際服裝設計、研發和貿易中心,葫蘆島全球泳裝產業供應鏈中心和時尚中心。到2025年,五大產業集群規模以上營業收入達到5000億元,全產業鏈營業收入達到8000億元。(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

專欄4 重點產業集群建設任務

優質糧油生產和食品制造。依托我省稻米、玉米資源和港口優勢,打造大米、玉米、大豆深加工三大核心產業鏈,配套布局飼料加工業、雜糧制品加工業。重點依托大連、營口、盤錦等港口城市和全省農業資源稟賦,提升糧油加工轉化能力。到2025年,糧油加工業規模以上營業收入達到1850億元,全產業鏈營業收入達到2300億元。

現代高效畜牧業生產與精深加工。鞏固白羽肉雞、生豬、良種奶牛等優勢產業地位,加快發展畜產品精深加工,培育壯大國產乳品品牌,提高皮、毛、骨、血綜合利用水平。到2025年,畜產品加工業規模以上營業收入達到1050億元,全產業鏈營業收入達到2400億元。

現代輕工。推動傳統輕工日用品產業變革,發展創意設計,提振丹東手表、營口樂器等老品牌,培育沈陽、大連、鞍山、營口等現代輕工產業集聚區。到2025年,包裝、家居、輕工日用品產業規模以上營業收入達到1085億元,全產業鏈營業收入達到1360億元。

特色紡織。依托大連、撫順、丹東、營口等地產業基礎,大力發展西裝、戶外運動服裝、產業用紡織品、柞蠶絲絹等產業,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的現代紡織產業集群。改造提升化學纖維、紡織、印染、針織等裝備技術,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到2025年,紡織服裝業規模以上營業收入達到235億元,全產業鏈營業收入達到1000億元。

生物醫藥和先進醫療裝備。圍繞發展與保障兩大任務,推動沈陽、大連、本溪、錦州等地做優化學藥、做強生物藥、做精現代中藥、做大醫療裝備,實現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到2025年,生物醫藥和先進醫療裝備產業規模以上營業收入達到800億元,全產業鏈營業收入達到1000億元。

3.推動縣域產業融合發展。發揮國家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示范帶動作用,發展產地農產品加工、冷鏈物流。推進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建設。推動佟二堡皮草、海城服裝、岫巖工藝品、桓仁參茸等大型批發市場轉型升級,以服務貿易帶動消費品生產。支持開發基于地方民族特色和文化內涵的農產品、非遺產品。打造一批糧油、肉制品、運動戶外服裝、中藥飲片、泳裝、西服、襪業、皮草等特色鎮和消費品工業“三品”優質縣,形成消費品工業“三品”優質特色城市矩陣,打造消費名品方陣。(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省文化和旅游廳)

4.加快產業園區提檔升級。加快完善園區基礎設施承載能力和綜合服務功能,提升承接消費品工業發展能力。加快推進興城泳裝創意設計產業園、西柳服裝設計創新產業園、大連服裝設計師創意設計平臺及丹東運動戶外紡織服裝產業示范區公共服務平臺等建設。鼓勵食品加工企業向優勢產區集聚。支持沈陽、大連、本溪等地開展生物醫藥專業園區建設。在遼東、遼西培育一批特色中藥產業園區。支持丹東、葫蘆島等市建設紡織服裝特色產業園區。有序推進日化產品、預制食品、襪業等小微園區建設。(責任單位:省商務廳、省科技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二)突出市場主體,抓梯度培育。

1.強化龍頭企業引領作用。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延伸產業鏈,培育預制化食品、酒行業典型企業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培育一批制造業單項冠軍和智能制造、服務型制造、綠色制造示范單位。鼓勵飼料、食品、紡織、服裝、醫藥、醫療器械等產業鏈頭部企業牽頭,開展產業配套基地建設,引育一批原料輔料、包材、機械等配套企業,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積極推動央企在遼布局,鼓勵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開展嵌入式合作。(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國資委)

2.培育優質中小企業。在新型疫苗、眼科用藥、綠色包裝、紡織新材料等領域,推動一批中小企業瞄準細分市場,申報國際標準認定、高價值核心專利等,培育一批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圍繞消費品工業中小企業共性需求,以信息、技術、創業、培訓、融資為重點,引導服務機構開展“一起益企”服務活動。強化政策指揮棒作用,對首次進入統計部門調查單位庫的規模以上企業按規定給予獎勵。加強對培育庫企業動態監測,通過稅務大數據等渠道深挖具有升規潛力的企業。(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稅務局)

3.加強精準招商。以產業布局和規劃為指南,與國家級重點企業、專精特新企業、上市企業和產業集團等進行精準對接,積極謀劃和儲備一批產業關聯度大、產業鏈條長、帶動能力強的項目。盤活一批工業園區閑置廠房,招引有產業轉移需求的消費品工業項目。依托遼寧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全球工業互聯網大會等大型活動,積極開展基金招商、中介招商、專業化公司招商等多種形式招商。深入開展遼蘇對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對接合作周等活動,宣傳推介我省投資合作需求和產業優勢。加強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實施清單化管理、“管家式”服務,積極協調解決問題,切實提高產出效益。(責任單位:省商務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農業農村廳)

(三)突出消費升級,抓品牌創意。

1.加強品牌創意設計。加快品牌培育模式創新,構建有跨界特點的“商品+品牌+服務+文化”組合,建立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深層次連接。深挖品牌故事,建設品牌文化展覽展示館。引導第三方機構為消費品工業企業提供培育咨詢、形象設計、產品推廣等服務。聚焦大連海參、盤錦大米、興城泳裝等優勢產業,引導各地區運用市場消費大數據,豐富健康、文化和時尚元素,在食品、文教體育用品、禮儀休閑產品、紡織、服裝等領域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國內知名度、體現遼寧元素的“潮品”品牌。(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

2.加強品牌宣傳推廣。建立品牌推廣服務體系,采用國際品牌價值評價通用指標體系,持續開展公益品牌價值評價。按照“遼寧優品”認證相關規定,培育一批質量優勢突出、消費者口碑好的消費品品牌。培育一批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創建農業品牌體系。推動展會、設計大賽等品牌展覽展示平臺建設,鼓勵利用電視、廣播、網絡等多渠道宣傳品牌。鞏固提升“丹東滿藥之都”“阜新世界瑪瑙之都”“興城中國泳裝名城”等區域品牌影響力,挖掘和爭取新的區域品牌命名。建設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省知識產權局)

(四)突出市場建設,抓渠道拓展。

1.深耕國內市場。開展省內市場對接活動,擴大本地產品消費。發揮省內醫療資源優勢,促進優質醫藥、醫療器械產品本地應用。在賓館、酒店及省外辦事機構設置遼寧消費品工業產品銷售區。深化與央企對接,在央企所屬加油站、便利店等零售終端及航空餐飲等領域選用推廣遼寧食品、服裝、柞蠶絲絹等產品。大力發展平臺經濟,支持開展直播帶貨、社區團購等新型營銷。持續深化省際合作,促進“遼品出遼”。舉辦遼寧紡織服裝展等“優供給促升級”活動,宣傳推廣特色產品。(責任單位:省商務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衛生健康委、省國資委、省政府駐京辦、省政府駐滬辦、省政府駐粵辦)

2.拓展國際市場。組織企業參加德國法蘭克福國際全品類消費品展覽會、俄羅斯國際家居建材及消費品博覽會等國際性展會。高質量辦好遼寧出口商品(日本大阪)展覽會、遼寧跨國采購洽談會等大型經貿活動,引導企業開拓“一帶一路”、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等成員國市場。加大向北開放力度,推動消費品工業產品進俄。在食品、家具、服裝、疫苗、高端醫學影像設備等優勢領域,支持企業開展國際認證,建設海外倉。發揮跨境電商優勢,通過線上展會、線上服務、跨境B2B等途徑,拓展對外貿易渠道。(責任單位:省商務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市場監管局、省藥監局)

(五)突出新發展理念,抓綠轉智改。

1.推動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消費品細分行業深度融合,打造一批數字化典型應用場景。推廣應用工業軟件、智能傳感器等關鍵技術和智能裝備,支持企業建設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鼓勵企業運用標識解析、區塊鏈等新技術開展產品全生命周期數字化溯源,建立質量追溯體系。鼓勵企業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技術,依托用戶大數據快速感知市場需求,改善產品供給。(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2.推動綠色化發展。在造紙行業重點推廣應用低能耗蒸煮、寬壓區壓榨、污泥余熱干燥等技術裝備,優化廢紙處理工藝和裝備。在紡織行業推廣生態環保助劑、易降解漿料,采用少水無水印染、生物酶處理等先進工藝,減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推動生物基尼龍56纖維、差別化循環再利用化學纖維、廢舊紡織品再利用項目建設,推動綠色產品應用。在醫藥行業推廣高效提取純化、綠色酶法合成等工藝應用,提高原料藥綠色生產水平。加強生物技術研究,推進生物制造在食品、藥品、紡織、飼料及添加劑等生產領域應用。(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

3.保障產業發展和安全。指導企業嚴格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鼓勵企業通過采用先進工藝和裝備,提高安全生產水平。推動企業加強質量管理,保障消費品質量安全。持續加強緊急狀態下的短缺藥品、食品、棉被、防護性物資等供應保障能力。(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市場監管局)

(六)突出模式創新,抓產業融合。

1.推動消費品工業與農業融合發展。鼓勵企業聚焦糧油、畜禽、水產、果蔬等優勢產區,建立長期穩定的農產品原料供應基地,發展規?;N養殖。鼓勵生產企業以訂單農業等方式,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形成穩定的協作關系,或與農產品原料種養殖戶建立契約型、分紅型、股權型等創新合作模式,形成長期穩定的原料供應來源,促進農業與工業融合發展。(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2.推動消費品工業與文化旅游業融合發展。依托遼寧“六地”紅色文化資源及“冰雪”等文化旅游資源,開發適應消費市場的消費類產品。推動行業擴大與旅游景點、酒店賓館等旅游場所合作,豐富活動內涵,提升服務水平。推動有條件的企業開辟工業旅游市場,打造工業旅游線路。(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文化和旅游廳)

3.推動消費品工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加快培育發展服務型制造,鼓勵企業建立客戶體驗中心、在線設計中心等,分析客戶需求信息,增強用戶參與程度。加強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機構管理及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鼓勵有條件的消費品工業企業開放檢驗檢測資源。鼓勵消費品工業相關企業拓展養老服務,提供支撐銀發經濟發展的相關產品或服務。(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市場監管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技術創新。聚焦食品、醫藥、紡織新材料等重點領域,以“創新聯合體”“揭榜掛帥”等形式實施產學研聯合攻關。在消費品領域培育一批科技型企業,構建“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雛鷹、瞪羚、獨角獸企業”培育體系。依托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圍繞產業發展需求和企業專業技術問題,開展研究服務。組織省內高校、科研院所技術創新團隊與企業、園區結成“創新對子”、成立“創新小院”。支持企業通過自主研發、購買服務等方式,在我省實現藥品、新型醫療器械產品等創新產品獲批上市或完成仿制藥一致性評價。(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藥監局)

專欄5 重點突破的關鍵技術

食品制造。低生物胺、低氨基甲酸乙酯的發酵食品制造技術,預制化食品異味脫除、風味增強、風味補償、質構調控、固色等技術,功能性物質提取及制品制備技術,在線微生物快速檢測技術,工業核心菌種、酶制劑產業支撐技術及裝備,危害因子發現和智能監控溯源等。

現代輕工。生鮮預制食品保鮮包裝材料及制品生產技術,智能照明、智能睡眠、智能康養等定制家居產品生產技術,口腔清潔護理用品、化妝品功效評價技術,香料香精生物發酵制造工藝,特種紙基復合材料,纖維素、半纖維素、木素基等生物質新材料制造技術,機械手表機芯精密制造工藝技術等。

紡織服裝。溶體直紡、高效柔性化紡絲技術,高性能纖維穩定化、低成本生產工藝,生物基纖維規?;a,短流程、多組分復合、連續化紡紗技術,高支粗梳毛紡、毛紡半精梳、柞蠶絲精干絲加工技術,高速、多維織造及非織造技術,功能性、綠色化整理和多工藝復合,服裝智能化制造和大規模定制技術,短流程自動化紡織裝備及智能系統,非織造布成套裝備等。

生物醫藥。生物合成、手性合成、微通道反應等原料藥綠色清潔生產工藝,細胞大規模培養、蛋白質純化分離、抗體偶聯藥物制備等生物藥品生產技術,中藥有效成分提取精制技術,緩釋、控釋、速釋,靶向給藥,透皮和黏膜給藥高端制劑技術等。

先進醫療裝備。先進材料、3D打印、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先進技術在醫療裝備領域應用,多模式高清晰導航、低劑量成像、快速圖像配準、高精度定位、智能人機交互、精準控制技術等。

(二)加強政策扶持。統籌發改、科技、工業、農業等各領域資金政策,支持符合條件的技術改造、固定資產投資、先進加工設備引進、數字化轉型、科技創新等消費品工業領域項目。支持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創新成果轉化、新產品產業化、公共服務平臺項目建設。對消費品工業企業實施新品開發、品牌宣傳、市場拓展等活動按規定給予獎補。鼓勵各市結合發展重點制定配套政策。開展產業鏈供應鏈金融服務,支持消費品工業中小企業融資。鼓勵企業通過上市、發債等方式融資發展,強化區域性股權市場的融資服務功能,更好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作用。(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農業農村廳、省財政廳、省商務廳、省金融管理局、金融監管總局遼寧監管局、金融監管總局大連監管局、遼寧證監局、大連證監局)

(三)加強人才支撐。培養高技能人才,提升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素質,積極探索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人才開發模式。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建立聯合培養模式,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納入“興遼英才”計劃。引導產教融合,鼓勵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開展制版師、紡紗工、縫紉工、釀酒師等職業技能競賽及設計師評選活動。落實專業人員職稱評價制度,推進專業人員隊伍建設。持續開展工藝美術大師、輕工大國工匠推薦活動,培育造就一批優秀企業家、高水平工程師和具有創作能力的手工藝者。(責任單位: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教育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四)加強環境建設。依托省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建立“直達快享”專區,及時發布政策信息。基于省一體化數據資源管理系統,強化公共數據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共享,實現相關政策一站式查詢。建立完善常態化面對面政企溝通機制,開展領導干部進企業、進園區等政企溝通活動。堅持“有求必應、無事不擾”,真正為企業解難題、辦實事。搭建線上政企互動交流平臺,在12345平臺開通企業服務“1”號鍵,上線“政企直通車”服務平臺?!藏熑螁挝唬菏祿郑ㄊI商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工商聯〕

(五)加強組織實施。各地區要根據本意見,結合本地實際,加強統籌協調,強化過程管理,深入抓好落實。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橋梁紐帶作用,規范化開展促進行業發展活動,及時反映行業和企業訴求。要發揮高校、科研院所、智庫的指導和服務作用,為消費品工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政策咨詢和智力支撐。(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特级毛片aaa免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