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 別:內控政策文 號:陜財辦監[2018]27號頒發日期:2018-06-22
地 區:陜西行 業:全行業時效性:有效
為切實履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賦予財政部門的會計監督職責,提升會計信息質量和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根據財政部統一部署,2017年,陜西省財政廳組織全省各級財政部門,對鋼鐵煤炭行業、行政事業單位和基礎設施建設行業會計信息質量開展了重點檢查;組織全省中小會計師事務所開展了專項整治工作。同時,按照財政部安排,對大華會計師事務所陜西分所2016年執業質量進行了檢查。各級財政部門共投入檢查力量797 人,重點檢查單位932戶,其中,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912 戶、會計師事務所20戶。
全省各級財政部門緊緊圍繞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財政資金重點扶持的領域,認真組織開展會計監督檢查,取得了明顯效果。一是統一部署,精心安排,層層落實檢查責任。按照財政部的部署研究提出我省檢查方案,向市、縣財政部門下發了檢查工作通知,明確了目標任務,層層夯實責任。全省各級財政部門共對64戶涉及鋼鐵煤炭和基礎設施建設行業的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24戶民營企業、809戶行政事業單位等開展了檢查。二是查研結合,公示公告,增強監督影響力。各級財政部門在確定被查對象時做了大量調研,加強內外溝通與協調,認真分析研究行業特點,寓調研于檢查中,做到檢查工作有的放矢。2017年,我省在相關媒體、網站上共發布會計監督檢查公示信息117條、公示被查單位932戶,發布檢查結果公告93條。三是上下聯動,巡查督導,檢查指導同步推進。各級財政部門采取上下聯動檢查和省、市聯合檢查的方式開展檢查工作。檢查期間對延安、銅川、漢中、寶雞、韓城市及其省管縣開展了巡查指導,督促市縣做好檢查工作。四是加強培訓,規范檢查,提升業務水平。通過舉辦全省會計監督業務培訓會,規范檢查程序,提高檢查業務水平。五是分類監管,隨機抽查,不斷推進“雙隨機一公開”制度落實。組織全省中小會計師事務所圍繞財政監管部門前期檢查指出問題是否整改、有無注冊會計師掛名執業、有無審計收費低于審計成本現象、事務所變更事項是否過于頻繁、網絡業務報備是否符合規定等內容集中開展專項整治工作,并按照“雙隨機、一公開”監管要求,隨機抽取19家會計師事務所,8名參檢注師,在各事務所自查的基礎上,開展了重點檢查。
從檢查的總體情況看,多數企業、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核算較為規范,內控制度比較健全,較好地執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和會計準則等規章制度,會計信息質量有所提高。各行政事業單位及國有企業基本能夠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三公”經費支出有所下降。大部分會計師事務所能較好地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和審計準則,風險意識和規范化執業意識逐步增強,質量控制和內部管理不斷強化,執業質量不斷提升。但檢查中發現,部分單位和會計師事務所在會計信息質量和執業質量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會計信息質量方面
(一)人員素質不高,崗位設置不規范。部分單位會計機構不健全,專職財務人員少。特別是行政事業單位中,存在其他崗位人員兼職財務工作的現象;財務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業務水平不高;個別單位財務崗位設置不合理,沒有形成崗位分離制度,有的存在一人多崗現象,甚至不相容的崗位由同一人負責。
(二)會計基礎工作薄弱。會計制度適用不規范。部分單位存在行政、事業、企業會計制度混用現象。個別企業雖執行了新會計準則,但未按新會計準則規定設置會計科目、進行會計核算;部分單位財務報表、原始憑證簽章不齊全,無會計主管、經辦會計等人員簽章;原始憑證不合規,甚至存在白條入賬現象。部分單位原始憑證內容不完整,甚至無附件,支付臨時工勞務費、購買辦公器材等通過差旅費報銷單進行審批等;個別記賬憑證、原始憑證存在涂改現象。
(三)會計核算不規范。會計科目使用不規范。將二級科目作為一級科目使用,部分收入、費用通過往來賬核算,支出費用時沖減該往來款項;固定資產費用化核算。將購買的辦公家具、機器設備等在管理費用中核算;取得政府補助性資金核算不規范。有的單位掛在往來賬未及時確認收入,有的單位先計入遞延收益,再一次性確認收入,未按收益期分階段計入收入;部分單位費用核算未遵循一致性原則,同一類型費用前后核算方法不一致;調整賬務無正當理由或依據,自行隨意調賬;跨期核算部分成本、費用等。
(四)財務管理不規范。存在大額現金支付現象。部分單位在購買設備、支付工程款時用現金支付;貨幣資金管理不規范,盤查現金時存在賬實不符現象;往來賬款長期掛賬未清理,尤其是在行政事業單位中,部分掛賬造成財政資金長期滯留;個別單位提取“安全獎勵基金”依據不足,有的單位計提“壞賬準備”無依據;個別單位依然存在賬外銀行賬戶。
(五)固定資產管理不規范。部分單位固定資產管理制度不健全;個別單位未嚴格執行政府采購制度,存在未審批先采購現象;處置固定資產未取得報廢審批手續;部分單位固定資產賬實不符;部分購入固定資產入賬不及時,對已完工投入使用的資產未按規定結轉固定資產,長期在“在建工程”中掛賬。
(六)內部控制不完善。部分單位內控制度不完整或部分內容缺乏可操作性,個別單位未建立內控制度;報賬和審核程序不規范、不嚴格;內控制度執行不嚴格,有些制度流于形式;現金支出管理不規范,公務卡制度執行不到位;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及國有企業存在“三公經費”、會議費、培訓費等支出超預算、審核程序不到位等問題;個別單位借款合同簽訂不規范。
(七)財政資金管理不規范。部分單位未按預算管理規定清理結余結轉資金;無依據發放職工污染補貼、雙休日值班補助、節假日加班補助、評優獎勵等;非稅收入未上繳財政或上繳不及時;個別行政事業單位資金撥付緩慢,存在資金結余在本單位的情況。
二、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方面
(一)內部質量控制制度不夠完善。大部分會計師事務所建立了《業務質量控制制度》及相關管理制度,但制度內容過于寬泛,與事務所實際結合不夠緊密,針對性和操作性不強,未能達到管人、管業務、管質量的目的。
(二)風險導向審計測試理念不強。一些會計師事務所未按《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211號—通過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識別和評估重大錯報風險》規定的要素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內部控制,有的雖有測試工作底稿,但記載內容很簡單,或缺少風險評估結果。還有部分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審計報告附表中數字有誤,無上年比較數據,或數字與報表不符,信息披露不完整等。另外,審計程序不到位,獲取證據不充分的現象較為普遍。
(三)會計師事務所內部核算和財務管理比較薄弱。有的事務所記賬憑證無附件或購買辦公用品無清單;有的事務所賬簿設置不規范,會計核算科目使用錯誤;有的事務所費用支出票據不合規或無票據。還有個別事務所總賬與明細賬不相符,發放工資和獎金沒有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
(四)整改工作落實不到位。一些事務所對前期財政監管部門檢查中指出問題思想上不重視,既未對形成原因作深入剖析,也未見采取實質性措施,致使一些問題長期得不到糾正。如:注冊會計師存在掛名執業現象,個別會計師事務所變更辦公地址不及時辦理備案手續,部分審計報告未完成網絡業務報備等。
全省各級財政部門對相關企事業單位分別采取下達整改通知、責令調賬、補繳稅款、罰款等措施,依法進行了處理處罰。截至2018年4月底,全省共處理處罰企事業單位162戶,其中督促11戶企業補繳各項稅款共計1,132.31萬元,追繳財政資金1,010.49萬元,對87戶企業罰款共計83.28萬元。
對會計師事務所檢查發現的問題,經過審理,依照財政部《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許可和監督管理辦法》(財政部令第89號)對陜西嘉和有限責任會計師事務所和陜西秦誠會計師事務所有限責任公司作出行政警告處罰,對6名注冊會計師作出行政警告處罰;對5家會計師事務所下達財政關注函,對其2018年執業質量實施持續關注,以督促其做好整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