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 別:耕地占用稅文 號:滬府辦發〔2018〕22號頒發日期:2018-05-28
地 區:上海行 業:全行業時效性:有效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
經市政府同意,現就貫徹《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的意見》(國辦發〔2017〕78號),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明確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市委、市政府關于糧食工作的決策部署,以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為抓手,以加快推進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為主線,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為重點,切實加強本市糧食“大市場、大流通、大基地、大合作、大數據”建設,推動本市糧食產業創新發展、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為從根本上保障本市糧食安全奠定堅實產業基礎。
(二)基本原則
——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切實理順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關系,堅持市場化方向,突出企業主體地位,發揮市場配置糧食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強化政府規劃引導、政策扶持、監管服務等職能,積極鼓勵、支持、引導糧食產業經濟健康發展。
——問題導向,精準施策。針對供需結構匹配失衡、資源綜合利用效率較低、優質糧食供給不足、精深加工轉化滯后等制約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短板,找準切入點和突破口,提出務實管用、精準高效的政策措施。
——改革創新,激發動能。搶抓上海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和全球卓越城市的歷史機遇,推進糧食行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加快培育糧食產業發展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新動能,促進糧食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
——統籌謀劃,協調發展。樹立“大糧食”“大產業”“大市場”“大流通”理念,以糧食加工轉化為引擎,以利益聯結機制為紐帶,推動生產、收儲、物流、加工、銷售等各環節有機銜接,構建全產業鏈一體化經營體系,促進糧食上下游產業融合發展、互贏共生。
(三)主要目標
到2020年,初步建成適應上海市情和糧情的現代糧食產業體系。糧食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顯著提升,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得到有效保障。綠色優質糧食產品有效供給穩定增加,糧食優質品率力爭提高10個百分點左右;傳統加工業改造升級基本完成,糧食加工轉化率逐年提高,產值穩定保持合理規模。通過重點扶持具有核心競爭力和行業影響力的市級糧油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持續增強產業集群輻射帶動作用。糧食科技創新能力和糧食質量安全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
二、提高糧食生產質量和效益
(四)優化糧食生產結構
加強本市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重點建設80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功能區內高標準農田占比達到90%以上,不斷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在確保本市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降低的前提下,推進優化糧食生產結構和茬口布局,繼續推廣綠肥、深耕曬垡等“藏糧于地”模式,適當降低復種指數。提高優質水稻面積,擴大優質早熟品種種植,重點培育開發具有上海地方特色的名特優新品種,依托市場優勢創建一批國內外知名新品牌,加強糧食產銷銜接,推動水稻生產從“賣稻谷”向“賣大米”轉變,實現糧食生產提質增效,讓更多上海市民吃上本地生產新大米。(牽頭部門:市農委。配合部門:市商務委、市糧食局)
(五)積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通過引導種糧農民委托村集體統一流轉承包地等方式,大力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糧食類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鼓勵支持農民在自愿平等、互惠互利基礎上,發展農民合作聯社或糧食產業聯盟,加快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以農資配送、農機服務、產后服務、糧食收儲運、質量檢驗檢測等為重點,進一步完善糧食生產經營服務體系,加強為農綜合服務平臺建設,提高為農服務能力水平。發展產加銷一體化經營,支持糧食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做強做大和資本上市,通過訂單收購、保底收購、股份分紅、利潤返還等方式,強化企業對農民增收的輻射帶動作用,讓種糧農民分享市場經營紅利。(牽頭部門:市農委。配合部門和單位:市糧食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相關區政府)
三、培育壯大糧食產業主體
(六)增強糧食企業發展活力
適應糧食收儲制度改革需要,推進國有糧食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以資本為紐帶,建立跨區域、跨行業“產購儲加銷”協作機制,延長產業鏈條,引領轉型升級,提升企業競爭力、影響力、控制力。鼓勵基層糧食企業依托現有收儲網點,主動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開展合作。培育、發展和壯大從事糧食收購和經營活動的多元糧食市場主體,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糧食市場體系。(牽頭部門:市國資委。配合部門:市糧食局)
(七)培育壯大產業化龍頭企業
開展糧油產業化龍頭企業評定工作,在全市范圍內評定20家市級糧油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并研究出臺相應政策給予扶持。鼓勵支持龍頭企業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戶構建穩固的利益聯結機制,引導優質糧食品種種植,帶動農民增收致富。進一步放開符合條件的龍頭企業參與承擔糧食收儲、保供穩價、應急保障等政策性業務。(牽頭部門:市糧食局。配合部門:市農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商務委、農業發展銀行上海市分行)
(八)促進市場主體聯合發展
發揮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橋梁紐帶及示范帶動作用,鼓勵龍頭企業與產業鏈上下游各類市場主體成立糧食產業聯盟,共同制訂標準、攻關技術、開發市場等,通過產權置換、股權轉讓、兼并重組等方式,實現糧食產業資源優化配置。支持符合條件的多元主體積極參與糧食倉儲物流設施建設、產后服務體系建設等重點項目。(牽頭部門:市糧食局。配合部門:市農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財政局、市工商局)
四、優化糧食產業發展方式
(九)促進全產業鏈發展
切實抓好糧食收購,健全完善本市糧食收購保障體系,積極引導糧食企業發揮應有作用,確保郊區農民售糧順暢便利。鼓勵支持糧食企業積極參與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發展“產購儲加銷”一體化模式,構建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糧食企業向上游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產銷對接和協作,向下游延伸建設物流營銷和服務網絡,實現糧源基地化、加工規?;a品優質化、服務多樣化。探索開展綠色優質特色糧油種植、收購、儲存、專用化加工試點,著力打造綠色、有機的優質糧食供應鏈。(牽頭部門:市糧食局。配合部門:市農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質量技監局)
(十)發展糧食循環經濟
大力開展米糠、碎米、麥麩、麥胚、玉米芯、餅粕等副產物綜合利用示范,實現糧油副產物循環、全值和梯次利用,提高糧食綜合利用率和產品附加值,促進產業節能減排、提質增效。推廣“倉頂陽光工程”、稻殼發電等新能源項目。以綠色糧源、綠色倉儲、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為重點,構建綠色、低碳、環保的糧食產業體系,推動糧食產業綠色發展。(牽頭部門:市糧食局。配合部門: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農委、市商務委、市環保局)
(十一)積極發展新業態
推進“互聯網+糧食”行動,推廣“網上糧店”等新型糧食零售業態,促進線上線下融合。完善上海國家糧食電子交易平臺功能。加強愛糧節糧宣傳教育基地和糧食文化展示基地建設,鼓勵發展糧食產業觀光旅游、體驗式消費等新業態。(牽頭部門:市糧食局。配合部門:市商務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農委、市財政局、市旅游局)
(十二)發揮品牌引領作用
鼓勵糧食企業實行更高質量標準,建立糧食產業企業標準領跑者激勵機制,大力發展“三品一標”糧食產品,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全國性糧食品牌產品。加強綠色優質糧食品牌創建和市場營銷,挖掘本土糧食文化元素,提升上海品牌美譽度和社會影響力。加快建立糧食經營企業信用體系和糧食市場監管協調機制,加大糧食品牌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產品行為,維護糧食市場秩序。(牽頭部門:市糧食局。配合部門:市商務委、市工商局、市經濟信息化委、市農委、市質量技監局、市知識產權局)
五、加快糧食產業轉型升級
(十三)增加綠色優質糧油產品供給
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建設和綠色優質糧食產業體系建設,建立優質優價的糧食生產、分類收儲和交易機制。深入實施“中國好糧油上海行動計劃”,開發綠色優質、營養健康的糧油新產品,增加多元化、定制化、個性化產品供給。推廣大米、小麥粉和食用植物油適度加工,大力發展全谷物等新型營養健康食品,促進優質糧食產品的營養升級擴版。(牽頭部門:市糧食局。配合部門:市發展改革委、市商務委、市財政局、市農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食品藥品監管局)
(十四)推進發展主食產業化
鼓勵和支持米面、玉米、雜糧及薯類主食制品的工業化生產、社會化供應等產業化經營方式。大力推廣“中央廚房”供應模式,推進規?;魇成a加工中心建設,推進早餐工程、學生午餐、社區食堂等,保護并挖掘傳統主食產品,開發個性化功能性主食產品。(牽頭部門:市糧食局。配合部門:市經濟信息化委、市商務委、市農委、市財政局、市工商局)
(十五)加快糧油精深加工業發展
推動加工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倒逼落后加工產能退出。鼓勵企業圍繞市場需求,研發糧食精深加工產品,增加專用米、專用粉、專用油、功能性淀粉糖、功能性蛋白等食品以及保健、化工、醫藥等方面的有效供給。強化食品質量安全、環保、能耗、安全生產等約束,促進糧油加工業持續健康發展。(牽頭部門:市糧食局。配合部門: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財政局、市環保局、市食品藥品監管局)
六、發揮糧食科技、人才支撐作用
(十六)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圍繞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深入實施“科技興糧工程”,構建糧食科技協同創新平臺,加大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力度。積極推廣綠色儲糧技術、蟲霉綠色防治技術,加強糧油精深加工、副產物高效利用等技術攻關。推進信息技術和糧食行業發展深度融合,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糧食行業,推動信息技術在糧食收購、倉儲、物流、加工、供應、質量監測等領域的廣泛應用。(牽頭部門:市科委。配合部門:市糧食局、市農委、市經濟信息化委)
(十七)加快行業人才隊伍建設
實施“人才興糧工程”,加強糧油保管員和糧油質量從業人員職業技能培訓,積極評選表彰行業拔尖人才、技術能手。依托國內糧食專業高等院校,面向基層一線開展校企聯合招生、委托培養、在職進修,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糧食專業技能人才,培訓企業在職職工,深造糧食管理、科技中堅力量,引導推動人才培養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培養更多實用型的“糧工巧匠”。(牽頭部門:市糧食局。配合部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教委)
七、夯實糧食產業發展基礎
(十八)建設糧食產后服務體系
適應糧食收儲制度改革和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需要,整合并統籌利用糧食倉儲設施資源,通過參股、控股、融資等多種形式,以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為主,聯合加工企業、農民合作社等市場主體,在維修改造基層現有糧庫的基礎上,配置清理、烘干等相應設備,共同建設或單獨建設專業化、市場化的糧食產后服務中心,為農戶提供糧食“五代”(代清理、代干燥、代儲存、代加工、代銷售)服務,促進糧食提質減損和農民增收。(牽頭部門:市糧食局。配合部門:市農委、市財政局、市發展改革委)
(十九)完善現代糧食物流體系
優化物流節點布局,完善物流通道,加快推進良友新港物流園區外配套建設,主動融入國家“北糧南運”“東進西出”主通道,努力形成以良友新港為樞紐,市內配送網絡為支撐,集散輻射長江流域的上海糧食物流網絡。積極創造條件推進“北糧南運”鐵路直達班列運輸,大力推廣噸袋、散糧火車、成品糧集裝化等糧食物流方式。到2020年底前,基本實現儲備原糧儲存“全散化”,省際流通散糧占比大幅提升。加快糧食物流與信息化融合發展,促進糧食物流信息共享,提高物流效率。(牽頭部門:市糧食局。配合部門: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商務委)
(二十)健全糧食質量安全監管體系
按照“機構成網絡、監測全覆蓋、監管無盲區”的要求,完善本市糧食質量檢驗監測體系建設,形成以上海國家糧食質量監測中心為核心、社會檢測機構為配套、各區糧食中心化驗室為支撐、企業自檢為基礎的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體系。全面落實糧食質量安全監管責任,加強市有關部門糧食質量監管職責,強化各區政府屬地管理責任,推動建立監管部門銜接協作機制和糧食經營企業信用體系。嚴格執行糧食質量安全法規、標準,健全不合格糧食處理和有關責任者處罰機制,推動“12325”監管熱線落地。推進全產業鏈糧食質量安全監管,加大安全隱患排查和監督執法力度,依法嚴厲查處糧食質量安全違法行為。(牽頭部門:市糧食局。配合部門和單位: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市財政局、市農委、各區政府)
八、完善保障措施
(二十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區政府要高度重視糧食產業經濟發展,因地制宜制定本區貫徹意見或方案。市糧食局負責牽頭協調推進糧食產業發展有關工作。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農委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強化對糧食產業發展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項目的支持,發揮財政投入的引導作用,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糧食產業。市各相關部門根據職責分工,抓緊完善配套措施和部門協作機制。相關行業協會要發揮好在標準、信息、人才、機制等方面的作用,積極服務政府決策和企業發展。每年結合糧食安全區長責任制考核,加大糧食產業經濟發展實績比分權重。(負責部門和單位:各區政府,市糧食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農委等)
(二十二)加大財稅扶持力度
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重點支持本市糧食倉儲物流設施、糧食市場體系、“優質糧食工程”等規劃建設,對于納入中央財政資金補助的建設項目,地方財政予以積極支持。新型糧食類農業經營主體購置倉儲、烘干設備,納入本市農業扶持政策補貼范圍,享受農機具購置補貼。加強市級財力對本市糧油加工業發展的專項扶持,將本市糧油加工企業技術改造納入上海市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專項資金項目(技術改造)范圍,重點支持市級產業化龍頭企業技術改造、更新設備、增加產能,不斷提升技術設施水平,強化城市糧食應急保供能力。落實國家關于簡并增值稅稅率有關政策,加工企業從事農產品初加工所得按規定免征企業所得稅。積極探索、具備條件時籌建上海糧食產業發展基金,引導各類資金增加對糧食產業的投入。(牽頭部門:市財政局。配合部門:市糧食局、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農委、市地稅局)
(二十三)健全金融保險支持政策
鼓勵本市政策性、商業性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對資信狀況好、抗風險能力強的優質企業的信貸支持,必要時可開辟辦貸綠色通道,為糧食收購、加工、倉儲、物流等各環節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務。建立健全糧食收購貸款信用保證基金融資擔保機制,降低銀行信貸風險。引導糧食企業通過開展企業廠房抵押和存單、訂單、應收賬款質押等融資業務,創新“信貸+保險”、產業鏈金融等多種服務模式,切實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牽頭部門:市金融辦。配合部門:市糧食局、市財政局、農業發展銀行上海市分行)
(二十四)落實用地用電等優惠政策
統籌全市土地利用年度安排,重點支持糧食產業發展重點項目用地,支持國有糧食企業依法依規將劃撥用地轉變為出讓用地,允許改制重組后的糧食企業,通過法定程序,盤活并處置土地資產,用于企業融資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落實糧食初加工用電執行農業生產用電價格政策,將符合條件的糧食初加工企業納入本市“農產品初加工用電執行農業生產用電價格”政策范圍,切實幫助企業降低成本。(牽頭部門:市規劃國土資源局、市發展改革委。配合部門:市糧食局、市農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