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 別:政府會計文 號:頒發日期:2015-01-02
地 區:全國行 業:全行業時效性:有效
根據《財政部關于2015年度部門決算工作的通知》(財庫[2015]210號),現發布2015年度部門決算報表編制說明。
附件:2015年度部門決算報表編制說明
財政部國庫司
2015年12月2日
2015年度部門決算報表編制說明
一、編報范圍
(一)單位范圍:本套決算編報范圍包括列入2015年度部門預算編報范圍的行政事業單位、企業和企業集團;未實行部門預算的地區,按行政事業單位預算范圍編報本套決算。具體包括:各級國家機關、政黨組織、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納入部門預算編報范圍的企業和企業集團。未納入部門預算編報范圍的單位,不需向財政部門報送部門決算報表。
解放軍、武警部隊決算不納入本套決算編報范圍,其決算布置文件另行下發。
(二)資金范圍:本套決算編報內容包括預算單位的全部收支情況,編報口徑與單位預算銜接一致。財政部門撥付未納入部門預算編報范圍單位的資金,不需編報本套決算。
二、填報口徑
(一)本套決算收支報表均不包括償還性資金。
(二)本套決算中“基本建設類資金”指單位按照《基本建設財務管理規定》管理的資金,根據單位基建賬并入會計“大賬”后相關數據填報(未實行基建并賬的單位,參照有關會計制度并賬要求填報)。其中:財決05至05-2表、財決08至08-2表中“基本建設支出”和財決06-2表中“基本建設支出撥款”指由本級發展與改革部門集中安排的用于購置固定資產、戰略性和應急性儲備、土地和無形資產,以及購建基礎設施、大型修繕所發生的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撥款收支,不包括政府性基金、財政專戶管理資金以及各類拼盤自籌資金等。
(三)納入本套決算編制范圍的單位,參照“會計科目與部門決算報表對應關系表”設定的口徑填報本套決算。
三、錄入級次
(一)納入本套決算編報范圍、獨立編報預算的單位,都應作為獨立核算機構逐戶編制和錄入本套決算。
(二)縣級以下(含縣級)不具備分戶錄入條件的預算單位,可以匯總錄入本套報表。縣級預算單位原則上應分戶錄入到二級預算單位。鄉鎮級預算單位原則上應分戶錄入到一級預算單位,也可按鄉鎮匯總錄入,兩種錄入方式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統一規定。
(三)預算單位應按照財務管理關系或單位預算級次,逐級匯總建立決算數據的樹形結構。樹形結構應規范、清晰。地方財政部門應按行政區劃建立匯總節點。
四、填報要求
(一)一級預算單位應對部門本級、所屬單位和本級代編決算報表進行審核、匯總,并對有關收入支出重復匯總數進行剔除。其中,“上級補助收入”科目應與“對附屬單位補助支出”科目進行對沖,“附屬單位上繳收入”科目應與“上繳上級支出”科目進行對沖。
(二)一級預算單位撥給企業和其他不屬于本套報表編報范圍單位的財政撥款,可由撥款單位根據用款單位經費使用情況代編決算,填報有關經費表。代編報表的具體填報方法如下:
1.報表封面信息中“單位基本性質”按用款單位實際情況填列;“單位執行會計制度”選擇“其他”填列;“報表類型”選擇“經費差額表”填列;其他項目標識全部按單位實際情況填列。
2.表中內容按支出功能分類科目劃分,需要按項目填列的要逐項填列。
3.代編經費報表的單位原則上僅限于一級預算單位,各級財政部門不得使用“經費差額表”。
(三)中央和地方預算單位收到非本級財政部門的經費撥款,如單位已納入所在地區部門預算編報范圍,則應使用“經費差額表”向撥出款項的財政部門編報有關經費報表,包括財決01表至財決11表等。按單位整體情況反映的報表,如“資產負債簡表”(財決12表)、“基本數字表”(財決附03表)和“機構人員情況表”(財決附04表)等,原則上僅按預算管理關系報送,但實際由非本級財政部門負擔人員經費的,財決附03表中人員情況應按經費比例或實際負擔人數拆分報送。如單位未納入所在地區部門預算編報范圍,則不需編報本套決算。
(四)一級預算單位和各級財政部門匯總本套決算時應進行單位戶數核對,檢查新報因素和上年代碼填報是否正確。
(五)一級預算單位和各級財政部門匯總本套決算時應進行枚舉字典檢查,檢查部門標識代碼等封面信息以及填列的各類政府收支分類科目是否符合規范。
(六)本套決算審核公式分為基本平衡公式、邏輯性公式和核實性公式三種類型。
1.基本平衡公式:用于審核表內平衡關系。軟件中報錯公式表現為紅色,報錯單元格表現為紅色。應保持公式審核全部正確,不出現報錯信息。
2.邏輯性公式:用于審核表內、表間相關數據邏輯關系。軟件中提示公式表現為紫色,提示單元格表現為紅色。原則上不應出現提示信息。如有公式提示,單位經核實并出具相關文件依據等,可保留提示信息,并在填報說明中列示有關依據。
3.核實性公式:用于審核表內、表間有關數據的合理性。軟件中提示公式表現為綠色,提示單元格表現為黃色。如有公式提示,單位應根據會計賬簿和有關臺賬進行核實,有錯調整,無錯保留,并在填報說明中進行說明。
審核中如出現多條公式提示或同一條公式提示涉及多個單位,應從明細報表或基層單位開始核查。多條公式或多個單位提示同一類內容提示,經逐條核實提示公式后,可在填報說明中分類歸總說明。
(七)部門決算審核模板用于查詢和審核決算數據填報的規范性和合理性,相關數據全部為自動提取生成。使用審核模板進行分析時,如發現數據可能填報有誤的情況,應先核實情況,并按照“有錯更正,無錯保留并說明原因”的原則處理。
地方財政部門、中央和地方各級主管部門如發現預算單位決算數據問題,應通知預算單位進行決算調整,不得隨意更改單位數據。
(八)按政府收支分類科目填列的報表,應填列到最底級的科目。
(九)本套報表的填報和分戶錄入金額單位為“元”(保留兩位小數),匯總打印報表以“萬元”為單位(保留兩位小數)。
(十)部門決算填報說明應按照規定格式逐項編寫。
(十一)正式上報的部門決算報表及相關資料統一用A3紙打印,并按照上報文件、填報說明、分析報告、決算報表的順序裝訂。
五、封面填報方法
(一)單位名稱:填列單位的全稱,并加蓋單位行政公章。一級預算單位填報本級報表時,應在單位名稱后加“(本級)”。
(二)組織機構代碼:根據各級技術監督部門核發的機關、團體、事業單位代碼證書規定的9位碼填列。
(三)財政預算代碼:中央一級預算單位按財政部編制的三位代碼填列,二級單位為六位代碼,前三位填列其一級預算單位編碼,后三位由主管部門從001-799依次自行編制。已經實行部門預算的地方單位,該代碼應與部門預算代碼一致;未實行部門預算的,可參照上述方法編制預算單位代碼。
財政部門和一級預算單位匯總上報部門決算電子數據時,應通過“單位排序整理”功能對單位按財政預算代碼進行排序(“高級”菜單中,排序方式設置選擇“樹形結構次序優先”)。
(四)單位預算級次:填列部門和單位按照預算管理權限和經費領撥關系所確定的預算級次。
向同級財政部門編報預算并審核批復下一級預算單位預算,或向同級財政部門領報經費并對下一級預算單位核撥經費的單位(含沒有下級預算單位),為一級預算單位,代碼填“1”。向上一級預算單位編報預算并審核批復下一級預算單位預算,或向上一級預算單位領報經費并對下一級預算單位核撥經費的單位(含沒有下級預算單位),按預算級次在“2”至“7”間選擇填列。一級預算單位有下一級預算單位的,其本級代碼填“2”;沒有下一級預算單位的,代碼填“1”,以此類推。
財政部門匯總本級預算單位或者下級財政報送決算數據時,代碼填“0”(財政匯總);部門和單位不得填列“0”。
(五)單位基本性質:依據政府編制管理部門確定的單位及經費性質,在“行政單位”、“參照公務員法管理事業單位”、“財政補助事業單位”、“經費自理事業單位”和“其他單位”五種類型中選擇填列。財政部門或主管單位疊加匯總所屬單位決算時不填列本項。
其他單位:由列入本年度部門預算編制范圍的企業集團、執行《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的非事業編制單位、一級預算單位代編“經費差額表”或“調整表”,以及財政部門編制“調整表”或“鄉鎮匯總錄入表”時選擇填列。
(六)單位執行會計制度:按單位實際執行的會計制度選擇填列。財政部門或主管單位疊加匯總所屬單位決算時不填列本項。
其他:由一級預算單位在編報“經費差額表”或“調整表”,以及財政部門編制“調整表”或“鄉鎮匯總錄入表”時選擇填列。
(七)預算管理級次:按單位預算分級管理的級次選擇填列。單位向非本級財政部門報送決算時,應按撥款財政部門的預算管理級次填列。
(八)國民經濟行業分類:3位代碼,根據國家標準《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1)門類、大類代碼編制。
(九)隸屬關系:由“隸屬關系”和“部門標識代碼”組成,以9位代碼表示。具體填報方法如下:
中央單位:前六個空格均填零,后三個空格根據國家標準《中央黨政機關、人民團體及其他機構代碼》(GB/T 4657-2009)編制。
地方單位:前六個空格根據國家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GB/T 2260-2007)編制。具體編制方法:省級單位以行政區劃代碼的前兩位數字后加4個零表示,如湖北省省屬單位一律填“420000”;地市級單位以行政區劃代碼的前四位數字后加2個零表示,如湖北省黃岡市市屬單位一律填列“421100”;縣級(含鄉鎮)所屬單位以行政區劃代碼的本身6位數表示,如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縣級及鄉鎮級單位一律填列“421122”。后三個空格按照單位財務或歸口管理的部門、機構,比照國家標準《中央黨政機關、人民團體及其他機構代碼》(GB/T 4657-2009)填報。財政部門匯總本級預算單位或者下級財政報送決算數據時建立的匯總報表,一律選擇“999”(財政匯總)填列。
(十)報表類型:按單位實際填報的報表類型選擇填列。其中:
“0”表示單戶表,由獨立核算單位錄入本單位數據時使用。
“1”表示經費差額表,由一級預算單位代資金使用單位編制報表或單位向非本級財政部門編制報表時使用。要求以正數填報財決01至11表,有經費結余的可填報財決12表;一般不填報財決附03表和財決附04表等按單位整體情況反映的報表。
“2”表示調整表,由匯總單位剔除重復匯總數據時使用。匯總單位只能用調整表剔除因疊加匯總而導致的上下級單位收入、支出虛增部分,不得用于調整基層單位上報的收入、支出和結余數據。要求以負數填報相關報表,一般不填報財決附03表和財決附04表等按單位整體情況反映的報表。
調整表和經費差額表的內容應分別填報,不能將兩類表的內容混編在同一套報表中。
“3”表示行政單位匯總錄入表,由縣級以下(含縣級)主管部門匯總錄入行政單位數據時使用。
“4”表示事業單位匯總錄入表,由縣級以下(含縣級)主管部門匯總錄入事業單位數據時使用。
“5”表示經費自理事業單位匯總錄入表,由縣級以下(含縣級)主管部門匯總錄入經費自理事業單位數據時使用。
“6”表示鄉鎮匯總錄入表,由鄉鎮匯總錄入決算數據時使用。
“7”表示疊加匯總表,單位報表匯總時由系統自動生成。
“8”表示其他單位匯總錄入表,由縣級以下(含縣級)主管部門匯總錄入其他單位數據時使用。
(十一)新報因素:根據單位實際報送部門決算情況選擇填列。
“0”表示連續上報,由連續編報決算報表且報表類型未改變的單位使用。如單位只是組織機構代碼發生改變,仍選擇連續上報。
“1”表示新增單位,由新設立的預算單位使用,包括因機構改革進行合并、分立的單位。
“2”表示上年應報未報,由上一年度應編未編決算報表的單位使用。
“3”表示報表類型改變,由編報決算報表類型發生改變的單位使用,包括單位由匯總錄入表改單戶表編報等情況。
“5”表示納入部門預算范圍,由當年新納入部門預算范圍的單位使用。
“6”表示隸屬關系改變,由當年因機構改革等原因改變隸屬關系的單位使用。
“9”表示其他,決算編報單位出現上述以外的情況時使用。
(十二)上年代碼:連續上報單位應填報上年代碼,填報規則為“上年組織機構代碼+上年報表類型代碼”。
(十三)審核公式
1.基本平衡公式
單位名稱應多于三個漢字;單位負責人、財務負責人、填表人應多于兩個漢字;電話號碼區號首位應為“0”,電話號碼不應為空且應為數字;郵政編碼應為六位數字;單位地址應大于10個字符的長度;單位所在地區、預算管理級次、隸屬關系、部門標識代碼、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新報因素不應為空。
當預算管理級次=“10”(中央級)時,必須填報財政預算代碼。
當報表類型=“2”(調整表)時,單位基本性質應選“90”(其他單位),單位執行會計制度應選“50”(其他)。
中央單位的隸屬關系碼應為“000000”,省級單位隸屬關系代碼后四位應為零,地(市)級單位隸屬關系代碼后兩位應為零,縣級或鄉(鎮)級隸屬關系代碼后兩位不應為零。地方單位的部門標識不為企業集團。
當報表類型=“3”(行政單位匯總錄入表)時,單位基本性質應選“10”(行政單位);當報表類型=“4”(事業單位匯總錄入表)時,單位基本性質應選“21”(參照公務員法管理事業單位)、“22”(財政補助事業單位);當報表類型=“5”(經費自理事業單位匯總錄入表)時,單位基本性質應選“23”(經費自理事業單位);當報表類型=“8”(其他單位匯總錄入表)時,單位基本性質應選“90”(其他單位)。
當預算管理級次為鄉(鎮)級時,報表類型應為“0”(單戶表)、“1”(經費差額表)、“6”(鄉鎮匯總錄入表)或“7”(疊加匯總表)。
當新報因素=“0”(連續上報)時,上年代碼不應為空,且應為10位(上年組織機構代碼+上年報表類型代碼),其中:上年組織機構代碼應符合決算編制要求,上年報表類型應與本年報表類型相同;當新報因素=“1”(新增單位)、“2”(上年應報未報)、“5”(納入部門預算范圍)時,上年代碼應為空。如果上年代碼為空,則新報因素不應為連續上報。
組織機構代碼應符合決算編制要求。
2.邏輯性公式
當單位執行會計制度=“50”(其他)時,報表類型應為“1”(經費差額表)、“2”(調整表)或“6”(鄉鎮匯總錄入表)或“8”(其他單位匯總錄入表)。
3.核實性公式
當預算管理級次=“10”(中央級)且單位預算級次=“1”(一級預算單位)時,財政預算代碼應為3位;當預算管理級次=“10”(中央級)且單位預算級次=“2”(二級預算單位)時,財政預算代碼應為6位;當預算管理級次=“10”(中央級)且單位預算級次=“3”(三級預算單位)時,財政預算代碼應為9位;當預算管理級次=“10”(中央級)且單位預算級次=“4”(四級預算單位)時,財政預算代碼應為12位;當預算管理級次=“10”(中央級)且單位預算級次=“5”(五級預算單位)時,財政預算代碼應為15位;當預算管理級次=“10”(中央級)且單位預算級次=“6”(六級預算單位)時,財政預算代碼應為18位;當預算管理級次=“10”(中央級)且單位預算級次=“7”(七級預算單位)時,財政預算代碼應為21位;當單位預算級次=“0”(財政匯總)時,部門標識代碼=“999”(財政匯總)且報表類型=“7”(疊加匯總表);當單位預算級次≠“0”(財政匯總)時,部門標識代碼不為“999”(財政匯總)。
當部門標識代碼=“999”(財政匯總)時,單位預算級次=“0”(財政匯總)且報表類型=“7”(疊加匯總表)。
新報因素≠“9”(其他)。
如果預算管理級次=“20”(省級),則單位預算級次≤5;如果預算管理級次=“30”(地市級),則單位預算級次≤3;如果預算管理級次=“40”(縣級)、“50”(鄉鎮級),則單位預算級次≤2。
當報表類型=“7”(疊加匯總表)且單位預算級次=“0”(財政匯總)時,部門標識代碼=“999”(財政匯總)。
當單位執行會計制度=“24”(醫院會計制度)、“27”(地質勘查單位會計制度)、“30”(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或“40”(企業會計制度)時,單位基本性質≠“10”(行政單位)或“21”(參照公務員法管理事業單位)。
當單位性質=“10”(行政單位)時,國民經濟行業分類=“S90”(中國共產黨機關)、“S91”(國家機構)、“S92”(人民政協、民主黨派)、“S94”(群眾團體、社會團體和其他成員組織);當單位預算級次=“0”(財政匯總)時,國民經濟行業分類=“S91”(國家機構);當單位性質≠“10”(行政單位)且單位名稱中包含“公證”或“機關服務中心”表述時,國民經濟行業分類=“L72”(商業服務業);當單位性質≠“10”(行政單位)且單位名稱中包含“信息中心”或“網絡”表述時,國民經濟行業分類=“L65”(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當報表類型=“7”(疊加匯總表)時,封面單位基本性質和單位執行會計制度為空。
六、收入支出決算總表(財決01表)
本表反映單位本年度的預、決算收支和年末結轉結余情況。
年初預算數:填列經同級財政部門批復的年初預算數。
調整預算數:填列經調整后的全年預算數,包括年初預算數和預算調增調減數。
決算數據可自動生成,相關數據從本套決算的其他報表中提取。
本年支出合計年初預算數、調整預算數包括使用本年收入、年初結轉和結余以及用事業基金彌補收支差額等資金安排的支出。
審核公式
1.基本平衡公式
24行=(1+3+4+5+6+7)行;26行=(27+28+29)行;36行=(24+25+26)行;60行=(61+62)行;63行=(64+65)行;71行=(72+73+…+79)行=(60+63)行;83行=(37+38+…+59)行=(60+63+66+67+68)行;84行=(85+86+87+88)行;89行=(90+91+92)行;95行=(83+84+89)行;36行=95行。
2.邏輯性公式
如果報表類型≠“2”(調整表),則:1行≥2行。
3.核實性公式
如果報表類型≠“2”(調整表),則1至7行、24至25行、37至88行≥0。
如果報表類型=“1”(經費差額表),則各行各列≥0。
如果報表類型=“2”(調整表),則各行各列≤0。
七、財政撥款收入支出決算總表(財決01-1表)
本表反映單位本年度的財政撥款預、決算收支和年末結轉結余情況。
財政撥款包括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撥款和政府性基金預算財政撥款。
年初預算數:填列經同級財政部門批復的財政撥款年初預算數。
調整預算數:填列根據同級財政部門預算文件調整后的全年預算數,包括年初預算數和預算調增調減數。
決算數據可自動生成,相關數據從本套決算的其他報表中提取。
本年支出合計年初預算數、調整預算數包括使用本年收入及年初結轉和結余安排的支出。
審核公式
1.基本平衡公式
24行=(1+2)行;26行=(27+28)行;30行=(24+26)行;54行=(55+56)行;57行=(58+59)行;77行=(31+32+…+53)行=(54+57)行=(65+66+…+72)行;79行=(80+81)行;83行=(77+79)行;4欄各行=(5+6)欄各行;7欄各行=(8+9)欄各行;10欄各行=(11+12)欄各行;13欄各行=(14+15)欄各行;16欄各行=(17+18)欄各行;19欄各行=(20+21)欄各行;30行1欄=83行13欄;30行2欄=83行16欄;30行3欄=83行19欄;(1+27)行1欄=83行14欄;(1+27)行2欄=83行17欄;(1+27)行3欄=83行20欄;(2+28)行1欄=83行15欄;(2+28)行2欄=83行18欄;(2+28)行3欄=83行21欄。
2.邏輯性公式
2行=財決01表2行;24行=財決01表1行。
如果報表類型≠“2”(調整表),31行至53行4欄對應≤財決01表37行至59行4欄;31行至53行7欄對應≤財決01表37行至59行5欄;31行至53行10欄對應≤財決01表37行至59行6欄;54行至59行13欄對應≤財決01表60行至65行7欄;54行至59行16欄對應≤財決01表60行至65行8欄;54行至59行19欄對應≤財決01表60行至65行9欄;65行至72行19欄對應≤財決01表72行至79行9欄;77行13欄對應≤財決01表83行7欄;77行16欄對應≤財決01表83行8欄;77行19欄對應≤財決01表83行9欄;79行13欄對應≤財決01表89行7欄;79行16欄對應≤財決01表89行8欄;80行19欄對應≤財決01表90行9欄;81行19欄對應≤財決01表91行9欄;83行13欄對應≤財決01表95行7欄;83行16欄對應≤財決01表95行8欄。
如果報表類型≠“2”(調整表)且財決01表92行9欄≥0,79行19欄對應≤財決01表89行9欄;83行19欄對應≤財決01表95行9欄。
3.核實性公式
如果報表類型≠“2”(調整表),則各行各列≥0。
如果報表類型=“2”(調整表),則各行各列≤0。
八、收入支出決算表(財決02表)
本表反映單位本年度收入、支出、結轉和結余及結余分配等情況。根據單位收入支出總賬、明細賬的發生數,按支出功能分類科目分“類”、“款”、“項”分析填列。具體填列要求如下:
(一)支出功能分類科目編碼、名稱:按照《2015年政府收支分類科目》“類”、“款”、“項”的編碼和名稱填列(包括有關科目修訂文件,下同)。單位取得的除財政撥款和財政專戶管理資金以外的各項收支,應按照單位開展專業業務活動的性質,比照《2015年政府收支分類科目》中相關支出功能分類科目選擇科目編碼和名稱。
單位用財政撥款資金和其他資金安排的住房改革支出,應統一在“22102”(住房改革支出)科目下的“2210201”(住房公積金)、“2210202”(提租補貼)和“2210203”(購房補貼)科目反映。
(二)年初結轉和結余:填列單位上年結轉本年使用的基本支出結轉、項目支出結轉和結余和經營結余。本欄數據不包括事業單位凈資產項下的事業基金和專用基金。
1.基本支出結轉:填列單位基本支出收支相抵后結轉本年使用的累計余額,包括事業單位未轉入事業基金的基本支出結轉。
2.項目支出結轉和結余:填列單位從財政部門或上級單位等取得,需要結轉本年繼續使用的項目支出收支累計余額。
3.基本建設資金結轉和結余:填列單位基本建設類資金中非償還性資金結轉本年使用的累計余額。
4.經營結余:填列事業單位上年度未進行分配并結轉本年使用的經營收支結余,以及按制度規定結轉的經營虧損(以負數填報)。企業化管理事業單位的未分配利潤在此填列。
(三)本年收入:填列單位本年度取得的全部收入。
(四)本年支出:填列單位本年度全部支出。
(五)結余分配:填列單位當年結余的分配情況。根據《關于事業單位提取專用基金比例問題的通知》(財教[2012〕32號)規定,事業單位職工福利基金的提取比例,在單位年度非財政撥款結余的40%以內確定,國家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超過規定比例的單位,應在填報說明中詳細說明并附文件依據。
其他:反映單位除交納所得稅、提取職工福利基金、轉入事業基金以外的結余分配情況。如本欄有數,則應在填報說明中說明具體內容及相關政策依據。
(六)用事業基金彌補收支差額:填列單位用事業基金彌補當年收支差額的數額。
(七)年末結轉和結余:填列單位結轉下年的基本支出結轉、項目支出結轉和結余和經營結余。除事業單位經營虧損和事業單位行業會計制度明確可列負結余的情況外,一般不應有負數。本欄數據不包括事業單位凈資產項下的事業基金和專用基金。
(八)審核公式
1.基本平衡公式
1欄各行=(2+3+5)欄各行;8欄各行=(9+10+11)欄各行=(1+6-7)欄各行;13欄各行=(14+15+16+17)欄各行;18欄各行=(19+20+22)欄各行=(1+6-7+12-13)欄各行。
2.邏輯性公式
如果報表類型≠“2”(調整表),則6、7欄各行、12至17欄各行≥0。
1欄合計行=財決01表26行3欄;2欄合計行=財決01表27行3欄;3欄合計行=財決01表28行3欄;5欄合計行=財決01表29行3欄;6欄合計行=財決01表24行3欄;7欄合計行=財決01表83行9欄;12欄合計行=財決01表25行3欄;13欄合計行=財決01表84行9欄;14欄合計行=財決01表85行9欄;15欄合計行=財決01表86行9欄;16欄合計行=財決01表87行9欄;17欄合計行=財決01表88行9欄;18欄合計行=財決01表89行9欄;19欄合計行=財決01表90行9欄;20欄合計行=財決01表91行9欄;22欄合計行=財決01表92行9欄。
當支出功能分類科目在“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科目”范圍時,12、13欄各行=0。
當(12+13)欄各行=0時:9欄各行=19欄各行,10欄各行=20欄各行,11欄各行=22欄各行。
3.核實性公式
支出功能分類科目不應在“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功能分類科目”范圍內。
當11欄各行=0時,22行各欄=0。
如果報表類型≠“2”(調整表)且單位執行會計制度≠“24”(醫院會計制度)、“25”(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會計制度)、“27”(地質勘查單位會計制度)時,則2至4欄各行、19至21欄各行≥0。
當單位執行會計制度=“10”(行政單位會計制度)時,5欄、11至17欄、22欄各行均為零。
如果報表類型≠“7”(疊加匯總表)且11欄各行≥0,則22欄各行=0。
當單位執行會計制度=“30”(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時,5欄、11至17欄、22欄各行均為零。
當支出功能分類科目=“20805”(行政事業單位離退休,2080503“離退休人員管理機構”除外)時,13欄各行均為0。
如果報表類型≠“1”(經費差額表)和“2”(調整表),則本表不應為空。
20欄各行=10欄各行+財決06表11欄各行-財決06表12欄各行。
11欄各行=5欄各行+財決03表5欄各行-財決04表5欄各行。
當報表類型≠“7”(疊加匯總表)或“2”(調整表)時:如果19欄各行<0,則19欄各行≥2欄各行;如果20欄各行<0,則20欄各行≥3欄各行;如果21欄各行<0,則21欄各行≥4欄各行。
九、收入決算表(財決03表)
本表反映單位本年度取得的全部收入情況。根據單位收入總賬、明細賬的發生數,按支出功能分類科目分“類”、“款”、“項”填列。具體填列要求如下:
(一)財政撥款收入:填列單位本年度從本級財政部門取得的財政撥款,包括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撥款和政府性基金預算財政撥款。
一級預算單位收到的應撥給下級單位使用的款項,年終決算時尚未撥出的,在編報時列為本單位財政撥款。
(二)上級補助收入:填列事業單位從主管部門和上級單位取得的非財政補助收入。
(三)事業收入:填列事業單位開展專業業務活動及其輔助活動取得的收入;事業單位收到的財政專戶實際核撥的教育收費等資金在此反映。
(四)經營收入:填列事業單位在專業業務活動及其輔助活動之外開展非獨立核算經營活動取得的收入。
(五)附屬單位上繳收入:填列事業單位附屬獨立核算單位按照有關規定上繳的收入。
(六)其他收入:填列單位取得的除上述收入以外的各項收入,包括未納入財政預算或財政專戶管理的投資收益、銀行存款利息收入、租金收入、捐贈收入,現金盤盈收入、存貨盤盈收入、收回已核銷應收及預付款項、無法償付的應付及預收款項等。各單位從本級財政部門以外的同級單位取得的經費、從非本級財政部門取得的經費,以及行政單位收到的財政專戶管理資金填列在本項內。
事業單位開展專業業務活動及輔助活動并以合同形式從本級財政部門以外的同級單位取得的經費,不在本項反映,應填列在“事業收入”欄。
(七)審核公式
1.基本平衡公式
1欄各行=(2+3+4+5+6+7)欄各行。
2.邏輯性公式
1欄各行=財決02表6欄各行;1欄合計行=財決01表24行3欄;2欄合計行=財決01表1行3欄;3欄合計行=財決01表3行3欄;4欄合計行=財決01表4行3欄;5欄合計行=財決01表5行3欄;6欄合計行=財決01表6行3欄;7欄合計行=財決01表7行3欄。
3.核實性公式
如果報表類型≠“2”(調整表),則1至7欄各行≥0。
當單位執行會計制度=“10”(行政單位會計制度)時,3至6欄各行=0。
當單位執行會計制度=“30”(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時,3欄、5欄、6欄各行=0。
當單位執行會計制度=“24”(醫院會計制度)、“25”(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會計制度)時,5欄各行=0。
十、支出決算表(財決04表)
本表反映單位本年度全部支出情況。根據單位支出總賬、明細賬的發生數,按支出功能分類科目分“類”、“款”、“項”分析填列。具體填列要求如下:
(一)基本支出:填列單位為保障機構正常運轉、完成日常工作任務而發生的各項支出。該類支出明細還應在“基本支出決算明細表”(財決05-1表)中按支出經濟分類科目進行反映。
(二)項目支出:填列單位為完成特定的行政工作任務或事業發展目標,在基本支出之外發生的各項支出。該類支出明細還應在“項目支出決算明細表”(財決05-2表)中按支出經濟分類科目進行反映。
(三)上繳上級支出:填列事業單位按照財政部門和主管部門的規定上繳上級單位的支出。
(四)經營支出:填列事業單位在專業活動及輔助活動之外開展非獨立核算經營活動發生的支出。
(五)對附屬單位補助支出:填列事業單位用財政補助收入之外的收入對附屬單位補助發生的支出。
(六)主管部門在匯總決算時,應使用調整表對“上繳上級支出”、“對附屬單位補助支出”與收入表中“附屬單位上繳收入”、“上級補助收入”進行沖抵。
(七)審核公式
1.基本平衡公式
1欄各行=(2+3+4+5+6)欄各行。
2.邏輯性公式
1欄各行=財決02表7欄各行;1欄合計行=財決01表83行9欄;1欄對應類合計行=財決01表37至59行6欄;2欄合計行=財決01表60行9欄;3欄合計行=財決01表63行9欄;4欄合計行=財決01表66行9欄;5欄合計行=財決01表67行9欄;6欄合計行=財決01表68行9欄。
3.核實性公式
如果報表類型≠“2”(調整表),則1至6欄≥0。
當單位執行會計制度=“10”(行政單位會計制度)時,4至6欄各行=0。
如果5欄各行大于零,則財決02表5欄各行+財決03表5欄各行≠0。
當單位執行會計制度=“24”(醫院會計制度)、“25”(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會計制度)時,5欄各行=0。
十一、支出決算明細表(財決05表)
本表反映單位本年度基本支出、項目支出的明細情況,不包括應在“經營支出”、“上繳上級支出”、“對附屬單位補助支出”中核算的各項支出。
本表為自動生成表,各項數據從“基本支出決算明細表”(財決05-1表)、“項目支出決算明細表”(財決05-2表)自動提取。
審核公式
1.基本平衡公式
1欄各行=(2+11+39+54+65+81+86+89)欄各行;2欄各行=(3+4+5+6+8+9+10)欄各行;11欄各行=(12+13+…+38)欄各行;39欄各行=(40+41+…+53)欄各行;54欄各行=(55+56+…+64)欄各行;65欄各行=(66+67+…+80)欄各行;81欄各行=(82+83+84+85)欄各行;86欄各行=(87+88)欄各行;89欄各行=(90+91+92)欄各行。
2.邏輯性公式
2欄合計行=財決01表72行9欄;11欄合計行=財決01表73行9欄;39欄合計行=財決01表74行9欄;54欄合計行=財決01表77行9欄;65欄合計行=財決01表78行9欄;81欄合計行=財決01表75行9欄;86欄合計行=財決01表76行9欄;89欄合計行=財決01表79行9欄。
1至53、65至78、80至90欄各行=財決05-1表1至53、65至78、80至90欄各行+財決05-2表1至53、65至78、80至90欄各行;54至64、79、91、92欄各行=財決05-2表54至64、79、91、92欄各行。
十二、基本支出決算明細表(財決05-1表)
本表反映單位本年度基本支出的明細情況。根據單位基本支出明細賬的發生數,按支出功能分類科目分“類”、“款”、“項”填列。具體填列要求如下:
(一)本表中工資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務支出、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其他資本性支出、對企事業單位的補貼、債務利息支出等支出,按照支出經濟分類科目規定的核算內容填列。
因公出國(境)費用:填列單位公務出國(境)的國際旅費、國外城市間交通費、住宿費、伙食費、培訓費、公雜費等支出。
公務接待費:填列單位按規定開支的各類公務接待(含外賓接待)費用。
公務用車運行維護費:填列單位公務用車租用費、燃料費、維修費、過橋過路費、保險費、安全獎勵費等支出。
其他交通費用:填列單位除公務用車運行維護費以外的其他交通費用。如飛機、船舶等的燃料費、維修費、過橋過路費、保險費、出租車費用等。
公務用車購置:填列單位公務用車車輛購置支出(含車輛購置稅)。
其他交通工具購置:填列單位除公務用車外的其他各類交通工具(如船舶、飛機)購置支出(含車輛購置稅)。
(二)本表支出不包括應在“上繳上級支出”、“經營支出”、“對附屬單位補助支出”中核算的各項支出。
(三)審核公式
1.基本平衡公式
1欄各行=(2+11+39+65+81+86+89)欄各行;2欄各行=(3+4+5+6+8+9+10)欄各行;11欄各行=(12+13+…+38)欄各行;39欄各行=(40+41+…+53)欄各行;65欄各行=(66+67+…+80)欄各行;81欄各行=(82+83+84+85)欄各行;86欄各行=(87+88)欄各行;89欄各行=90欄各行。
2.邏輯性公式
1欄各行=財決04表2欄各行。
3.核實性公式
如果報表類型≠“2”(調整表),則1至92欄各行≥0;66、69、70、72至76欄各行=0。
當支出功能分類科目=“2210201”(住房公積金)時,除1、39、50欄外,各欄均為0;當支出功能分類科目=“2210202”(提租補貼)時,除1、39、51欄外,各欄均為0;當支出功能分類科目=“2210203”(購房補貼)時,除1、39、52欄外,各欄均為0。
當支出功能分類科目=“203”(國防)且科目代碼≠“2030603”(人民防空)時,2、40、41欄各行應為0;當支出功能分類科目=“2080501”(歸口管理的行政單位離退休)、“2080502”(事業單位離退休)、“2080504”(未歸口管理的行政單位離退休)時,2欄各行應為0。
當單位性質=“10”(行政單位)并且報表類型不為“6”(鄉鎮匯總錄入表)、“7”(疊加匯總表)時,9欄=0。
十三、項目支出決算明細表(財決05-2表)
本表反映單位本年度項目支出的明細情況,根據單位項目支出明細賬發生數,按支出功能分類科目分“類”、“款”、“項”填列。具體填列要求如下:
(一)本表中工資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務支出、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基本建設支出、其他資本性支出、對企事業單位的補貼、債務利息支出和其他支出,按照支出經濟分類科目規定的核算內容填列。
基本建設支出:填列由本級發展與改革部門集中安排的用于購置固定資產、戰略性和應急性儲備、土地和無形資產,以及購建基礎設施、大型修繕所發生的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撥款支出,不包括政府性基金、財政專戶管理資金以及各類拼盤自籌資金等。
其他資本性支出:填列由各級非發展與改革部門集中安排的用于購置固定資產、戰備性和應急性儲備、土地和無形資產,以及購建基礎設施、大型修繕和財政支持企業更新改造所發生的支出。
(二)本表支出不包括應在“上繳上級支出”、“經營支出”、“對附屬單位補助支出”中核算的各項支出。
(三)審核公式
1.基本平衡公式
1欄各行=(2+11+39+54+65+81+86+89)欄各行;2欄各行=(3+4+5+6+8+9+10)欄各行;11欄各行=(12+13+…+38)欄各行;39欄各行=(40+41+…+53)欄各行;54欄各行=(55+56+…+64)欄各行;65欄各行=(66+67+…+80)欄各行;81欄各行=(82+83+84+85)欄各行; 86欄各行=(87+88)欄各行;89欄各行=(90+91+92)欄各行。
2.邏輯性公式
1欄各行=財決04表3欄各行。
92欄各行=0。
3.核實性公式
如果報表類型≠“2”(調整表),則1至92欄各行≥0。
當支出功能分類科目=“203”(國防)且科目代碼≠“2030603”(人民防空)時,2、40、41欄各行應為0;當支出功能分類科目=“2080501”(歸口管理的行政單位離退休)、“2080502”(事業單位離退休)、“2080504”(未歸口管理的行政單位離退休)時,2欄各行應為0。
當單位性質=“10”(行政單位)并且報表類型不為“6”(鄉鎮匯總錄入表)、“7”(疊加匯總表)時,9欄=0。
當支出功能分類科目=“2011004”(政府特殊津貼),除1、2、4欄外,各欄均為0。
十四、項目收入支出決算表(財決06表)
本表反映單位本年度項目資金收入、支出、結轉和結余情況。
本表可自動生成,各項數據從“行政事業類項目收入支出決算表”(財決06-1表)、“基本建設類項目收入支出決算表”(財決06-2表)中提取。
審核公式
1.基本平衡公式
1欄各行=(2+4+5+6)欄各行;7欄各行=(8+9+10)欄各行;13欄各行=(1-7+11-12)欄各行;14欄各行=(15+16)欄各行。
2.邏輯性公式
2欄各行=財決02表3欄各行;7欄各行=財決04表3欄各行=財決05-2表1欄各行;13欄各行=財決02表20欄各行。
1至4欄各行=財決06-1表1至4欄各行+財決06-2表1至4欄各行;5至16欄各行=財決06-1表5至16欄各行+財決06-2表6至17欄各行。
如果報表類型≠“2”(調整表),則:4欄各行≤財決03表2欄各行;(4+5+6)欄各行≤財決03表1欄各行;11欄各行≤財決02表12欄各行;12欄各行≤財決02表13欄各行。
十五、行政事業類項目收入支出決算表(財決06-1表)
本表反映單位本年度行政事業類項目收支余情況。根據單位項目資金收支明細賬的發生數,按支出功能分類科目分“類”、“款”、“項”并分項目逐一填列。具體填列要求如下:
(一)項目代碼:填列單位部門預算項目代碼。中央單位項目代碼由13位數字組成(3位部門代碼+2位年份碼+8位項目序號),其中:上年結轉項目代碼延用上年代碼,年中追加項目代碼由單位根據編碼規則自行編制。非財政預算安排的項目不需填列本項。
地方單位按照同級財政部門有關規定填報。
(二)項目類別:中央單位依照部門預算中項目類別填報,具體分為國務院已研究確定項目、經常性專項業務費項目、跨年度支出項目和其他項目四種類別。非財政預算安排的項目可不填列本項。
地方單位按照同級財政部門有關規定填報。
(三)打捆標識:中央單位依照部門預算項目打捆標識填報,選擇數字000至999填列(默認為000,即非打捆項目)。非財政預算安排的項目可不填列本項。
地方單位按照同級財政部門有關規定填報。
(四)資金來源:填列單位行政事業類項目支出的資金來源情況。其中:
1.年初結轉和結余:填列單位以前年度安排行政事業類項目的資金結轉到本年度使用部分。
2.財政撥款結轉和結余:填列單位以前年度安排行政事業類項目的財政撥款資金結轉到本年度使用部分。
3.財政撥款:填列單位本年度安排行政事業類項目的財政撥款。
4.財政專戶管理資金:填列單位本年度使用財政專戶核撥的教育收費等資金安排的行政事業類項目支出。
5.其他資金:填列單位本年度安排行政事業類項目支出的其他資金。
(五)支出數:填列單位本年度行政事業類項目的支出數。
對于存在多種資金來源的項目,單位如無法區分財政撥款、財政專戶管理資金和其他資金支出數,應按項目資金的構成比例計算填列。
(六)結余分配:填列事業單位按照有關財務管理規定進行結余分配的項目支出結余資金。對財政撥款項目支出結余,中央單位按照《財政部關于印發〈中央部門財政撥款結轉和結余資金管理辦法〉的通知》(財預[2010〕7號)的規定不能進行分配;地方單位按照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財政部門有關規定填報,并予以說明。對單位自籌項目結余資金,按有關財務管理規定填報。
(七)年末結轉和結余:填列單位截至年底尚未列支出的行政事業類項目資金。
財政撥款結轉和結余:填列單位行政事業類項目截至年底尚未列支出的財政撥款資金。
(八)審核公式
1.基本平衡公式
1欄各行=(2+4+5+6)欄各行;7欄各行=(8+9+10)欄各行;13欄各行=(1-7+11-12)欄各行;14欄各行=(15+16)欄各行。
2.邏輯性公式
如果報表類型≠“7”(疊加匯總表),則項目名稱不能為空。
2欄各行=財決02表(3-4)欄各行;13欄各行=財決02表(20-21)欄各行。
當報表類型≠“2”(調整表)、“7”(疊加匯總表)且同一個項目3欄>0或4欄>0時,12欄=0。當11欄各行=0且12欄各行=0時,14欄各行=(3+4-8)欄各行。
3.核實性公式
如果報表類型≠“2”(調整表),則:1至16欄各行≥0;2欄各行≥3欄各行;13欄各行≥14欄各行。
項目名稱不應為科目名稱。
當預算管理級次=“10”(中央級)且(3欄+4欄+8欄+14欄)各行≠0時:項目代碼、項目類別不應為空;項目代碼長度應為13位;項目類別應在枚舉字典范圍內。
如果打捆標識不為空,則應在枚舉字典范圍內。
十六、基本建設類項目收入支出決算表(財決06-2表)
本表反映單位本年度用非償還性資金安排的基本建設類項目收支余情況,根據單位項目資金收支明細賬的發生數,按支出功能分類科目分“類”、“款”、“項”并分項目逐一填列。具體填列要求如下:
(一)項目代碼:填列單位部門預算項目代碼。中央單位項目代碼由13位數字組成(3位部門代碼+2位年份碼+8位項目序號),其中:上年結轉項目代碼延用上年代碼,年中追加項目代碼由單位根據編碼規則自行編制。非財政預算安排的項目可不填列本項。
地方單位按照同級財政部門有關規定填報。
(二)項目類別:中央單位依照部門預算中項目類別填報,具體分為國務院已研究確定項目、經常性專項業務費項目、跨年度支出項目和其他項目四種類別。非財政預算安排的項目可不填列本項。
地方單位按照同級財政部門有關規定填報。
(三)打捆標識:中央單位依照部門預算項目打捆標識填報,選擇數字000至999填列(默認為000,即非打捆項目)。非財政預算安排的項目不需填列本項。
地方單位按照同級財政部門有關規定填報。
(四)資金來源:填列單位基本建設類項目的非償還性資金來源情況。其中:
1.年初結轉和結余:填列單位以前年度安排基本建設類項目的資金結轉到本年度使用部分。
2.財政撥款結轉和結余:填列單位以前年度安排基本建設類項目的財政撥款資金結轉到本年度使用部分。
3.財政撥款:填列單位本年度安排基本建設類項目的財政撥款。
4.基本建設支出撥款:填列本年度由本級發展與改革部門安排的基本建設類項目財政撥款。
5.財政專戶管理資金:填列單位本年度使用財政專戶核撥的教育收費等資金安排的基本建設類項目支出。
6.其他資金:填列單位本年度安排基本建設類項目的其他資金。根據基本建設類項目除財政撥款和財政專戶管理資金以外的非償還性資金來源情況填列。
(五)支出數:填列單位本年度基本建設類項目的支出數。
對于存在多種資金來源的項目,單位如無法區分財政撥款、財政專戶管理資金和其他資金支出數,應按項目資金的構成比例計算填列。
(六)用事業基金彌補收支差額:填列單位動用事業基金安排基本建設類項目的資金。
(七)結余分配:填列按照《基本建設財務管理規定》進行結余分配的基本建設項目結余資金,包括單位年末留成收入。對財政撥款項目支出結余,中央單位按照《財政部關于印發〈中央部門財政撥款結轉和結余資金管理辦法〉的通知》(財預[2010〕7號)的規定不能進行分配;地方單位按照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財政部門有關規定填報,并予以說明。對單位自籌項目結余資金,按有關財務管理規定填報。
(八)年末結轉和結余:填列單位截至年底尚未列支出的基本建設類項目資金。
1.財政撥款結轉和結余:填列單位基本建設類項目截至年底尚未列支出的財政撥款資金。
2.財政撥款結轉、結余:中央單位按照《財政部關于印發〈中央部門財政撥款結轉和結余資金管理辦法〉的通知》(財預[2010〕7號)規定填報;地方單位按照各省財政部門有關規定填報,并予以說明。
(九)審核公式
1.基本平衡公式
1欄各行=(2+4+6+7)欄各行;8欄各行=(9+10+11)欄各行;14欄各行=(1-8+12-13)欄各行;15欄各行=(16+17)欄各行。
2.邏輯性公式
如果報表類型≠“7”(疊加匯總表),則項目名稱不能為空。
2欄各行=財決02表4欄各行;14欄各行=財決02表21欄各行。
如果報表類型≠“2”(調整表),則:(3+5)欄各行≥財決05-2表54欄各行;9欄各行≥財決05-2表54欄各行。
當12欄各行=0且13欄各行=0時,15欄各行=(3+4-9)欄各行。
3.核實性公式
如果報表類型≠“2”(調整表),則:1至17欄各行≥0;2欄各行≥3欄各行;4欄各行≥5欄各行;14欄各行≥15欄各行;9欄合計行≤財決05-1表65欄合計行+財決05-2表(54欄+65欄)合計行。
項目名稱不應為科目名稱。
當預算管理級次=“10”(中央級)且(3欄+4欄+9欄+15欄)各行≠0時:項目代碼、項目類別不應為空;項目代碼長度應為13位;項目類別應在枚舉字典范圍內。
如果打捆標識不為空,則應在枚舉字典范圍內。
十七、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撥款收入支出決算表(財決07表)
本表反映單位本年度從本級財政部門取得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撥款的收入、支出、結轉和結余等情況,按支出功能分類科目分“類”、“款”、“項”分析填列。具體填列要求如下:
(一)年初結轉和結余:填列單位上年度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撥款結余結轉本年使用的情況,其中:基本支出結轉和項目支出結轉和結余單獨列示。
(二)本年收入:填列單位本年度從本級財政部門取得的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撥款。
(三)本年支出:填列單位本年度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撥款支出情況。
表中9至13欄數據可自動提取生成。
1.基本支出:填列單位為保障其機構正常運轉、完成日常工作任務而發生的用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撥款安排的各項支出。
2.人員經費:填列單位基本支出中用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撥款安排的“工資福利支出”和“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
3.日常公用經費:填列單位用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撥款安排的除人員經費以外的基本支出。
4.項目支出:填列單位為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務或事業發展目標,在基本支出之外發生的用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撥款安排的各項支出。
(四)年末結轉和結余:填列單位年末結轉下年使用的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撥款結轉和結余數。
(五)審核公式
1.基本平衡公式
1欄各行=(2+3)欄各行;5欄各行=(6+7)欄各行;10欄各行=(11+12)欄各行;9欄各行=(10+13)欄各行;15欄各行=(16+17)欄各行=(1+5-9)欄各行;16欄各行=(2+6-10)欄各行;17欄各行=(3+7-13)欄各行;18欄各行=(4+8-14)欄各行。
2.邏輯性公式
支出功能分類科目應在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功能分類科目范圍內。
1欄合計行=財決01-1表27行3欄;5欄合計行=財決01-1表1行3欄;(5欄+財決09表5欄)合計行=財決01表1行3欄;9欄合計行=財決01-1表77行20欄;10欄合計行=財決01-1表54行20欄;11欄合計行=財決01-1表55行20欄;12欄合計行=財決01-1表56行20欄; 13欄合計行=財決01-1表57行20欄;14欄合計行=財決01-1表58行20欄;(13-14)欄合計行=財決01-1表59行20欄;15欄合計行=財決01-1表79行20欄;16欄合計行=財決01-1表80行20欄;17欄合計行=財決01-1表81行20欄;(4欄+財決09表4欄)各行=財決06-2表3欄各行;(5欄+財決09表5欄)各行=財決03表2欄各行;(7欄+財決09表7欄)各行=財決06表4欄各行;(8欄+財決09表8欄)各行=財決06-2表4欄各行;(13欄+財決09表13欄)各行=財決06表8欄各行;(14欄+財決09表14欄)各行=財決06-2表9欄各行;(17欄+財決09表17欄)各行=財決06表14欄各行;(18欄+財決09表18欄)各行=財決06-2表15欄各行;(3-4)欄各行+財決09表(3-4)欄各行=財決06-1表3欄各行;(7-8)欄各行+財決09表(7-8)欄各行=財決06-1表4欄各行;(13-14)欄各行+財決09表(13-14)欄各行=財決06-1表8欄各行;(17-18)欄各行+財決09表(17-18)欄各行=財決06-1表14欄各行。
如果報表類型≠“2”(調整表),則:(10欄+財決09表10欄+財決11表10欄)各行≤財決05-1表1欄各行;(11欄+財決09表11欄+財決11表11欄)各行≤財決05-1表(2+39)欄各行;(12欄+財決09表12欄+財決11表12欄)各行≤財決05-1表(1-2-39)欄各行。
如果報表類型≠“2”(調整表),則(5欄+財決09表5欄+財決11表5欄)各行≤財決03表1欄各行;(9欄+財決09表9欄+財決11表9欄)各行≤財決04表1欄各行。
3.核實性公式
如果報表類型≠“2”(調整表),則:各欄各行≥0;3欄各行≥4欄各行;7欄各行≥8欄各行;13欄各行≥14欄各行;17欄各行≥18欄各行。
如果報表類型≠“2”(調整表)且財決02表(19欄+20欄)各行≥0,則(15欄+財決09表15欄+財決11表17欄)各行≤財決02表(19+20)欄各行。
十八、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撥款支出決算明細表(財決08表)
本表反映單位從本級財政部門取得的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撥款本年度列支的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的明細情況。
本表為自動生成表,各項數據從“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撥款基本支出決算明細表”(財決08-1表)、“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撥款項目支出決算明細表”(財決08-2表)自動提取。
審核公式
1.基本平衡公式
1欄各行=(2+11+39+54+65+81+86+89)欄各行;2欄各行=(3+4+5+6+8+9+10)欄各行;11欄各行=(12+13+…+38)欄各行;39欄各行=(40+41+…+53)欄各行;54欄各行=(55+56+…+64)欄各行;65欄各行=(66+67+…+80)欄各行;81欄各行=(82+83+84+85)欄各行; 86欄各行=(87+88)欄各行; 89欄各行=(90+91+92)欄各行。
2.邏輯性公式
1欄各行=財決07表9欄各行。
1至53、65至78、80至90欄各行=財決08-1表1至53、65至78、80至90欄各行+財決08-2表1至53、65至78、80至90欄各行;54至64、79、91、92欄各行=財決08-2表54至64、79、91、92欄各行。
2欄合計行=財決01-1表65行20欄;11欄合計行=財決01-1表66行20欄;39欄合計行=財決01-1表67行20欄;54欄合計行=財決01-1表70行20欄;65欄合計行=財決01-1表71行20欄;81欄合計行=財決01-1表68行20欄;86欄合計行=財決01-1表69行20欄;89欄合計行=財決01-1表72行20欄。
如果報表類型≠“2”(調整表),則本表各欄+財決10表各欄≤財決05表對應欄。
十九、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撥款基本支出決算明細表(財決08-1表)
本表反映單位從本級財政部門取得的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撥款本年度列支的基本支出明細情況。根據單位基本支出明細賬中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撥款支出的發生數,按支出功能分類科目分“類”、“款”、“項”填列。具體填列要求如下:
(一)本表中工資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務支出、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其他資本性支出、對企事業單位的補貼、債務利息支出等支出,按照支出經濟分類科目規定的核算內容填列。
(二)審核公式
1.基本平衡公式
1欄各行=(2+11+39+65+81+86+89)欄各行;2欄各行=(3+4+5+6+8+9+10)欄各行;11欄各行=(12+13+…+38)欄各行;39欄各行=(40+41+…+53)欄各行;65欄各行=(66+67+…+80)欄各行;81欄各行=(82+83+84+85)欄各行;86欄各行=(87+88)欄各行;89欄各行=90欄各行。
2.邏輯性公式
支出功能分類科目應在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功能分類科目范圍內。
1欄各行=財決07表10欄各行;(2+39)欄各行=財決07表11欄各行;(1-2-39)欄各行=財決07表12欄各行。
如果報表類型≠“2”(調整表),則本表各欄+財決10-1表各欄≤財決05-1表對應欄。
3.核實性公式
如果報表類型≠“2”(調整表),則1至92欄各行≥0;66、69、70、72至76欄各行=0。
當支出功能分類科目=“2210201”(住房公積金)時,除1、39、50欄外,各欄均為0;當支出功能分類科目=“2210202”(提租補貼)時,除1、39、51欄外,各欄均為0;當支出功能分類科目=“2210203”(購房補貼)時,除1、39、52欄外,各欄均為0。
當支出功能分類科目=“203”(國防)且科目代碼≠“2030603”(人民防空)時,2、40、41欄各行應為0;當支出功能分類科目=“2080501”(歸口管理的行政單位離退休)、“2080502”(事業單位離退休)、“2080504”(未歸口管理的行政單位離退休)時,2欄各行應為0。
當單位性質=“10”(行政單位)并且報表類型不為“6”(鄉鎮匯總錄入表)、“7”(疊加匯總表)時,9欄=0。
二十、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撥款項目支出決算明細表(財決08-2表)
本表反映單位從本級財政部門取得的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撥款本年度列支的項目支出明細情況,按支出功能分類科目分“類”、“款”、“項”填列。具體填列要求如下:
(一)本表中工資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務支出、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基本建設支出、其他資本性支出、對企事業單位的補貼、債務利息支出和其他支出,按照支出經濟分類科目規定的核算內容填列。
基本建設支出:填列由本級發展與改革部門用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撥款集中安排的用于購置固定資產、戰略性和應急性儲備、土地和無形資產,以及購建基礎設施、大型修繕所發生的支出。
其他資本性支出:填列由本級非發展與改革部門用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撥款集中安排的用于購置固定資產、戰備性和應急性儲備、土地和無形資產,以及購建基礎設施、大型修繕和財政支出企業更新改造所發生的支出。
(二)審核公式
1.基本平衡公式
1欄各行=(2+11+39+54+65+81+86+89)欄各行;2欄各行=(3+4+5+6+8+9+10)欄各行;11欄各行=(12+13+…+38)欄各行;39欄各行=(40+41+…+53)欄各行;54欄各行=(55+56+…+64)欄各行;65欄各行=(66+67+…+80)欄各行;81欄各行=(82+83+84+85)欄各行;86欄各行=(87+88)欄各行;89欄各行=(90+91+92)欄各行。
2.邏輯性公式
支出功能分類科目應在“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功能分類科目”范圍內。
1欄各行=財決07表13欄各行;54至64欄各行=財決05-2表54至64欄各行。
如果報表類型≠“2”(調整表),則本表各欄+財決10-2表各欄≤財決05-2表對應欄。
3.核實性公式
如果報表類型≠“2”(調整表),則1至92欄各行≥0。
92欄各行=0。
當支出功能分類科目=“203”(國防)且科目代碼≠“2030603”(人民防空)時,2、40、41欄各行應為0;當支出功能分類科目=“2080501”(歸口管理的行政單位離退休)、“2080502”(事業單位離退休)、“2080504”(未歸口管理的行政單位離退休)時,2欄各行應為0。
當單位性質=“10”(行政單位)并且報表類型不為“6”(鄉鎮匯總錄入表)、“7”(疊加匯總表)時,9欄=0。
二十一、政府性基金預算財政撥款收入支出決算表(財決09表)
本表反映單位本年度從本級財政部門取得納入預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預算財政撥款的收入、支出、結轉和結余等情況,按支出功能分類科目分“類”、“款”、“項”分析填列,具體填列要求如下:
(一)年初結轉和結余:填列單位上年度政府性基金預算財政撥款結余結轉本年使用的情況,其中:基本支出結轉和項目支出結轉和結余單獨列示。
基本建設資金結轉和結余:填列單位基本建設項目中政府性基金預算財政撥款結轉數。
(二)本年收入:填列單位本年度從本級財政部門取得的政府性基金預算財政撥款。
基本建設資金收入:填列單位本年度實際收到用于基本建設類項目的政府性基金預算財政撥款。
(三)本年支出:填列單位本年度政府性基金預算財政撥款支出情況。
1.基本支出:填列單位為保障其機構正常運轉、完成日常工作任務而發生的用政府性基金預算財政撥款安排的各項支出。
2.人員經費:填列單位基本支出中用政府性基金預算財政撥款安排的“工資福利支出”和“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
3.日常公用經費:填列單位用政府性基金預算財政撥款安排的除人員經費以外的基本支出。
4.項目支出:填列單位為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務或事業發展目標,在基本支出之外發生的用政府性基金預算財政撥款安排的各項支出。
5.基本建設資金支出:填列單位基本建設類項目中使用政府性基金預算財政撥款的支出數。
(四)年末結轉和結余:填列單位年末結轉下年使用的政府性基金預算財政撥款結轉和結余數。
(五)審核公式
1.基本平衡公式
1欄各行=(2+3)欄各行;5欄各行=(6+7)欄各行;10欄各行=(11+12)欄各行;9欄各行=(10+13)欄各行;15欄各行=(16+17)欄各行=(1+5-9)欄各行;16欄各行=(2+6-10)欄各行;17欄各行=(3+7-13)欄各行;18欄各行=(4+8-14)欄各行。
2.邏輯性公式
支出功能分類科目應在“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功能分類科目”范圍內。
1欄合計行=財決01-1表28行3欄;5欄合計行=財決01表2行3欄=財決01-1表2行3欄;9欄合計行=財決01-1表77行21欄;10欄合計行=財決01-1表54行21欄;11欄合計行=財決01-1表55行21欄;12欄合計行=財決01-1表56行21欄;13欄合計行=財決01-1表57行21欄;14欄合計行=財決01-1表58行21欄;(13-14)欄合計行=財決01-1表59行21欄;15欄合計行=財決01-1表79行21欄;16欄合計行=財決01-1表80行21欄;17欄合計行=財決01-1表81行21欄。
3.核實性公式
如果報表類型≠“2”(調整表),則:各欄各行≥0;3欄各行≥4欄各行;7欄各行≥8欄各行;13欄各行≥14欄各行;17欄各行≥18欄各行。
二十二、政府性基金預算財政撥款支出決算明細表(財決10表)
本表反映單位從本級財政部門取得的政府性基金預算財政撥款本年度列支的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的明細情況。
本表為自動生成表,各項數據從“政府性基金預算財政撥款基本支出決算明細表”(財決10-1表)、“政府性基金預算財政撥款項目支出決算明細表”(財決10-2表)自動提取。
審核公式
1.基本平衡公式
1欄各行=(2+11+39+65+81+86+89)欄各行;2欄各行=(3+4+5+6+8+9+10)欄各行;11欄各行=(12+13+…+38)欄各行;39欄各行=(40+41+…+53)欄各行;65欄各行=(66+67+…+80)欄各行;81欄各行=(82+83+84+85)欄各行;86欄各行=(87+88)欄各行;89欄各行=(90+91+92)欄各行。
2.邏輯性公式
1欄各行=財決09表9欄各行。
1至53、65至78、80至90欄各行=財決10-1表1至53、65至78、80至90欄各行+財決10-2表1至53、65至78、80至90欄各行;79、91、92欄各行=財決10-2表79、91、92欄各行。
2欄合計行=財決01-1表65行21欄;11欄合計行=財決01-1表66行21欄;39欄合計行=財決01-1表67行21欄;65欄合計行=財決01-1表71行21欄;81欄合計行=財決01-1表68行21欄;86欄合計行=財決01-1表69行21欄;89欄合計行=財決01-1表72行21欄。
二十三、政府性基金預算財政撥款基本支出決算明細表(財決10-1表)
本表反映單位從本級財政部門取得的政府性基金預算財政撥款本年度列支的基本支出明細情況。根據單位基本支出明細賬中政府性基金預算財政撥款支出的發生數,按支出功能分類科目分“類”、“款”、“項”填列。具體填列要求如下:
(一)本表中工資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務支出、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其他資本性支出、對企事業單位的補貼、債務利息支出等支出,按照支出經濟分類科目規定的核算內容填列。
(二)審核公式
1.基本平衡公式
1欄各行=(2+11+39+65+81+86+89)欄各行;2欄各行=(3+4+5+6+8+9+10)欄各行;11欄各行=(12+13+…+38)欄各行;39欄各行=(40+41+…+53)欄各行;65欄各行=(66+67+…+78+80)欄各行;81欄各行=(82+83+84+85)欄各行;86欄=(87+88)欄各行;89欄各行=90欄各行。
2.邏輯性公式
支出功能分類科目應在“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功能分類科目”范圍內。
1欄各行=財決09表10欄各行;(2+39)欄各行=財決09表11欄各行;(1-2-39)欄各行=財決09表12欄各行。
3.核實性公式
如果報表類型≠“2”(調整表),則各欄各行≥0;66、69、70、72至76欄各行=0。
當單位性質=“10”(行政單位)并且報表類型不為“6”(鄉鎮匯總錄入表)、“7”(疊加匯總表)時,9欄=0。
二十四、政府性基金預算財政撥款項目支出決算明細表(財決10-2表)
本表反映單位從本級財政部門取得的政府性基金預算財政撥款本年度列支的項目支出明細情況,根據單位項目支出明細賬中政府性基金預算財政撥款支出數,按支出功能分類科目分“類”、“款”、“項”填列。具體填列要求如下:
(一)本表中工資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務支出、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其他資本性支出、對企事業單位的補貼、債務利息支出和其他支出,按照支出經濟分類科目規定的核算內容填列。
(二)審核公式
1.基本平衡公式
1欄各行=(2+11+39+65+81+86+89)欄各行;2欄各行=(3+4+5+6+8+9+10)欄各行;11欄各行=(12+13+…+38)欄各行;39欄各行=(40+41+…+53)欄各行;65欄各行=(66+67+…+80)欄各行;81欄各行=(82+83+84+85)欄各行;86欄各行=(87+88)欄各行;89欄各行=(90+91+92)欄各行。
2.邏輯性公式
支出功能分類科目應在“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功能分類科目”范圍內。
1欄各行=財決09表13欄各行。
3.核實性公式
如果報表類型≠“2”(調整表),則各欄各行≥0。
92欄各行=0。
當單位性質=“10”(行政單位)并且報表類型不為“6”(鄉鎮匯總錄入表)、“7”(疊加匯總表)時,9欄=0。
二十五、財政專戶管理資金收入支出決算表(財決11表)
本表反映單位本年度從本級財政部門取得的財政專戶管理的教育收費等資金的收入、支出、結轉和結余等情況,按支出功能分類科目分“類”、“款”、“項”分析填列。具體填列要求如下:
(一)年初結轉和結余:填列單位上年度財政專戶管理資金結余結轉本年使用的情況,其中:基本建設資金結轉和結余填列單位基本建設項目中財政專戶管理資金結轉數。
(二)本年收入:填列單位本年度從本級財政部門取得的財政專戶管理的教育收費等資金。
基本建設資金收入:填列單位本年度實際收到用于基本建設類項目的財政專戶管理資金。
(三)本年支出:填列單位本年度財政專戶管理資金安排的支出情況。
1.基本支出:填列單位為保障其機構正常運轉、完成日常工作任務而發生的用財政專戶管理資金安排的各項支出。
2.人員經費:填列單位基本支出中用財政專戶管理資金安排的“工資福利支出”和“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
3.日常公用經費:填列單位用財政專戶管理資金安排的除人員經費以外的基本支出。
4.項目支出:填列單位為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務或事業發展目標,在基本支出之外發生的用財政專戶管理資金安排的各項支出。
5.基本建設資金支出:填列單位基本建設類項目中使用財政專戶管理資金的支出數。
6.地方單位如有財政專戶管理資金用于補助附屬單位支出或上繳上級支出的,合并填報在本年支出“合計”欄中。
(四)用事業基金彌補收支差額:填列動用以前年度轉入事業基金的財政專戶管理資金結余彌補收支差額的情況。
(五)結余分配:填列單位當年財政專戶管理資金結余的分配情況。
(六)年末結轉和結余:填列單位年末結轉下年使用的財政專戶管理資金結轉和結余數。
(七)審核公式
1.基本平衡公式
1欄各行=(2+3)欄各行;5欄各行=(6+7)欄各行;10欄各行=(11+12)欄各行;17欄各行=(1+5-9+15-16)欄各行=(18+19)欄各行。
2.邏輯性公式
當科目代碼≠“2290802(福利彩票發行機構的業務費支出)、2290803(體育彩票發行機構的業務費支出)、2290804(福利彩票銷售機構的業務費支出)、2290805(體育彩票銷售機構的業務費支出)”時,支出功能分類科目應在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功能分類科目或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功能分類科目范圍內。
當單位執行會計制度為事業單位及行業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時:5欄各行≤財決03表4欄各行;8欄各行=財決06-2表6欄各行;13欄=財決06表9欄;14欄=財決06-2表10欄。
如果報表類型≠“2”(調整表),則:5欄各行≥財決06表5欄;9欄各行≥(10+13)欄各行。
當預算管理級次=“10”(中央級)時,9欄各行=(10+13)欄各行。
如果報表類型≠“2”(調整表),則:(2欄+財決07表2欄+財決09表2欄)各行≤財決02表2欄各行;(3欄+財決07表3欄+財決09表3欄)各行≤財決02表3欄各行;(4欄+財決07表4欄+財決09表4欄)各行≤財決02表4欄各行;(10欄+財決07表10欄+財決09表10欄)各行≤財決04表2欄各行;(13欄+財決07表13欄+財決09表13欄)各行≤財決04表3欄各行;15欄各行≤財決02表12欄各行;16欄各行≤財決02表13欄各行;(18欄+財決07表16欄+財決09表16欄)各行≤財決02表19欄各行;(19欄+財決07表17欄+財決09表17欄)各行≤財決02表20欄各行;(20欄+財決07表18欄+財決09表18欄)各行≤財決02表21欄各行。
7欄各行=財決06表5欄各行。
3.核實性公式
如果報表類型≠“2”(調整表),則:3欄各行≥4欄各行;7欄各行≥8欄各行;13欄各行≥14欄各行;19欄各行≥20欄各行。
如果報表類型≠“2”(調整表),則各欄各行≥0。
二十六、資產負債簡表(財決12表)
本表反映單位年初、年末的資產負債等情情債至本級況。按單位執行會計制度的種類分別對應選擇填列,其中:“行政單位”反映執行《行政單位會計制度》的單位各項資產、負債及凈資產情況(包括行政單位按照制度要求,將單獨核算的基本建設投資并入會計“大賬”的相關數據);“事業單位”反映執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及執行《科學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等行業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的單位各項資產、負債及凈資產情況(包括事業單位按照制度要求,將單獨核算的基本建設投資并入會計“大賬”的相關數據);“企業化管理事業單位”反映執行《企業會計制度》的單位各項資產、負債及所有者權益情況;“民間非營利組織”反映執行《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的單位各項資產、負債及凈資產情況。具體填列要求如下:
(一)本表指標填報口徑請參見《會計科目與部門決算報表對應關系表》。
(二)行政單位
1.在建工程:填列行政單位期末除公共基礎設施在建工程以外的尚未完工交付使用的在建工程的實際成本。本項目應當根據“在建工程”科目中屬于非公共基礎設施在建工程的期末余額填列。
2.政府儲備物資:填列行政單位直接儲存管理的各項政府應急或救災儲備物資等。
3.公共基礎設施:填列行政單位占有并直接負責維護管理、供社會公眾使用的工程性公共基礎設施資產,包括城市交通設施、公共照明設施、環保設施、防災設施、健身設施、廣場及公共構筑物等其他公共設施。
4.財政撥款結轉:填列行政單位滾存的財政撥款結轉資金,包括基本支出結轉、項目支出結轉。
5.財政撥款結余:填列行政單位滾存的財政撥款項目支出結余資金。
6.資產基金:填列行政單位期末預付賬款、存貨、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無形資產、政府儲備物資、公共基礎設施等非貨幣性資產在凈資產中占用的金額。
7.待償債凈資產:填列行政單位期末因應付賬款和長期應付款等負債而相應需在凈資產中沖減的金額。本項目應當根據“待償債凈資產”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額以“-”號填列。
(三)事業單位
1.短期投資:填列事業單位依法取得的,持有時間不超過1年(含1年)的投資,主要是國債投資。
2.存貨:填列事業單位為開展業務活動及其他活動耗用而儲存的各種材料、燃料、包裝物、低值易耗品及達不到固定資產標準的用具、裝具、動植物等的實際成本。
3.其他流動資產:填列事業單位除上述各項之外的其他流動資產,如將在1年內(含1年)到期的長期債券投資。
4.累計折舊:填列事業單位按有關財務會計制度規定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的累計折舊數。填列本項的單位需在填報說明中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的制度依據等相關事項進行說明。
5.累計攤銷:填列事業單位按有關財務會計制度規定對無形資產計提攤銷的累計攤銷數。填列本項的單位需在填報說明中對無形資產計提攤銷的制度依據等相關事項進行說明。
6.待處置資產損溢:填列事業單位年末待處置資產的價值及處置損溢。
7.其他流動負債:填列事業單位除上述各項之外的其他流動負債,如承擔的將于1年內(含1年)償還的長期負債。
8.非流動資產基金:填列事業單位長期投資、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無形資產等非流動資產占用的金額。
9.財政補助結轉:填列事業單位滾存的財政補助結轉資金,包括基本支出結轉和項目支出結轉。
10.財政補助結余:事業單位滾存的財政補助項目支出結余資金。
(四)資產總計:填列“行政單位”、“事業單位”和“企業化管理事業單位”、“民間非營利組織”的資產合計。
(五)負債總計:填列“行政單位”、“事業單位”和“企業化管理事業單位”、“民間非營利組織”的負債合計。
(六)凈資產總計:填列“行政單位”、“事業單位”、“民間非營利組織”的“凈資產合計”以及“企業化管理事業單位-少數股東權益、所有者權益合計”的四項之和。
(七)國有資產總量:填列單位凈資產總計減去少數股東權益。
(八)審核公式
1.基本平衡公式
1行=(2+10+13+14+17+18+19+22+23)行;1行=(24+39)行;2行=(3+4+…+9)行;10行=(11-12)行;14行=(15-16)行;19行=(20-21)行;24行=(25+33+34)行;25行=(26+27+…+32)行;39行=(40+41+42+44+45)行;51行=(52+63+64+67+68+71+72)行;51行=(74+89)行;52行=(53+54+…+62)行;64行=(65-66)行;68行=(69-70)行;74行=(75+86+87)行;75行=(76+77+…+85)行;89行=(90+91+92+96+…+100)行;92行=(93+94+95)行;101行=(102+110+115+116+…+122)行=(124+137+139)行;102行=(103+104+…+109)行;113行=(111-112)行;115行=(113-114)行;124行=(125+133+134+135)行;125行=(126+127+…+132)行;139行=(140+142+143+144)行;151行=(152+159+162+163+…+168)行=(174+189)行;152行=(153+154+…+158)行;162行=(160-161)行;174行=(175+181+185)行;175行=(176+177+…+180)行;181行=(182+183+184)行;189行=(190+191)行;196行=(1+51+101+151)行;197行=(24+74+124+174)行;198行=(39+89+137+139+189)行;200行=(39+89+139+189)行。
2.邏輯性公式
如果報表類型≠“2”(調整表),則:3至5、9至16、18至23、28、32、40至44、53至56、61、63至70、76、86、91、96、97、113、140至143、162、189行≥0;140行≥141行;45行≤0 。
當單位執行會計制度=“10”(行政單位會計制度)時:23行=34行;12行=0;21行=0;(40+41+42)行1欄=財決02表1欄合計行;(40+41+42)行2欄=財決02表18欄合計行;(40+41)行1欄=財決07表1欄合計行+財決09表1欄合計行; (40+41)行2欄=財決07表15欄合計行+財決09表15欄合計行。
當報表類型=“0”(單戶表),2行+52行+102行+152行>0。
3.核實性公式
如果報表類型≠“6”(鄉鎮匯總錄入表),則:當單位執行會計制度=“10”(行政單位會計制度)時,除“行政單位”外,其他單位指標應為零;當單位執行會計制度為事業單位及行業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時,除“事業單位”外,其他單位指標應為零;當單位執行會計制度=“30”(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時,除“民間非營利組織”外,其他單位指標應為零;當單位執行會計制度=“40”(企業會計制度)時,除“企業化管理事業單位”外,其他單位指標應為零。
如果報表類型≠“2”(調整表),則6至8行、26至31行,81至84行、121行、134行各欄≥0。
如果報表類型≠“6”(鄉鎮匯總錄入表),則:當單位執行會計制度=“10”(行政單位會計制度)時:43行1欄≤財決02表3欄合計行;43行2欄≤財決02表20欄合計行;(40+41)行1欄≥財決06表3欄合計行;40行2欄≥財決06表15欄合計行;41行2欄≥財決06表16欄合計行;43行1欄=財決06表(2-3)欄合計行;43行2欄=財決06表(13-14)欄合計行。
當單位執行會計制度為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及行業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時:(96+97)行3欄=財決07表1欄合計行+財決09表1欄合計行;(96+97)行4欄=財決07表15欄合計行+財決09表15欄合計行;如果99行3欄≠0,則99行3欄<0且99行3欄=財決02表5欄合計行;如果99行4欄≠0,則99行4欄<0且99行4欄=財決02表22欄合計行。
當單位執行會計制度為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及行業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不包括地質勘查單位會計制度)時,則(96+97+98+99)行3欄=財決02表1欄合計行;(96+97+98+99)行4欄=財決02表18欄合計行;100行各欄=0;(96+97)行3欄≥財決06表3欄合計行;96行4欄≥財決06表15欄合計行;97行4欄=財決06表16欄合計行。
當單位執行會計制度=“30”(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時:190行7欄≥財決02表2欄合計行;190行8欄≥財決02表19欄合計行;191行7欄≥財決02表(3-4)欄合計行;191行8欄≥財決02表(20-21)欄合計行。
當報表類型=“0”(單戶表)、“3”(行政單位匯總錄入表)、“4”(事業單位匯總錄入表)、“5”(經費自理事業單位匯總錄入表)、“6”(鄉鎮匯總錄入表)、“7”(疊加匯總表)、“8”(其他單位匯總錄入表)時,則本表不應為空。
二十七、資產情況表(財決附01表)
本表反映單位各類資產年初及年末的價值和數量。本表各項資產價值按資產原值填列,單位根據有關明細賬和實物臺賬分析填列。具體填列要求如下:
(一)資產總額:填列單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貨幣計量的經濟資源。包括流動資產、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資產等,按價值進行反映。年初數、年末數根據本表內數據自動生成。
(二)流動資產:填列單位可以在一年內變現或者耗用的資產,包括庫存現金、銀行存款、財政應返還額度、應收款項、預付款項、存貨等,按價值進行反映。年初數、年末數可從財決12表中自動提取生成。
(三)固定資產:填列單位價值在規定標準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且在使用過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質形態的資產,按原價進行反映。固定資產項下指標比照國家標準《固定資產分類與代碼》(GB/T 14885-2010,下同)分類填報。
1.房屋:填列單位已進行計量、記錄并確認為固定資產的辦公用房(1020401)等,按數量及價值進行反映。
業務用房:填列單位用于開展特定業務活動的公務用房,包括行政單位業務用房(1020402)、公共安全用房(1020500)、事業單位用房(1020600)、社會團體用房(1020700)等行政事業單位業務類用房。
其他:填列單位除辦公用房、業務用房外的其他房屋(1020000)及構筑物(1030000)。
2.汽車(2030000):填列單位已進行計量、記錄并確認為固定資產的轎車(2030401)、越野車(2030402)、小型載客汽車(包括16座(含)以下的商務車(2030403)、其他乘用車(2030499)和小型客車(2030501))、大中型載客汽車(2030502)等,按數量及價值進行反映。
其他車型:填列單位除轎車、越野車、小型載客汽車、大中型載客汽車以外的車輛(不含20308摩托車、20309電動自行車、20310輪椅車、20311非機動車輛等)。
3.單價在20萬元以上的設備:填列單位已進行計量、記錄并確認為固定資產的除汽車、房屋以外的單價在20萬元(含20萬元)以上的設備數量,包括單位通用設備(2)、專用設備(3)、家具用具(6010000)等。
(四)累計折舊及減值準備:填列單位按有關財務會計制度規定對固定資產計提累計折舊以及減值準備數。年初數、年末數可從財決12表中自動提取生成。
(五)長期投資:填列單位依法取得的,持有時間超過1年(不含1年)的股權和債券性質的投資,按價值進行反映。年初數、年末數可從財決12表中自動提取生成。
(六)無形資產:填列單位持有的、沒有實物形態的可辨認非貨幣性資產,包括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土地使用權、非專利技術等,按數量及價值進行反映;無形資產有數量的根據實際情況填列,沒有具體價值的暫不填列。
(七)累計攤銷:填列單位按有關財務會計制度規定對無形資產計提攤銷的累計攤銷數。
(八)其他資產:填列單位除上述資產以外的其他資產,按價值進行反映。包括行政單位的待處理財產損溢、政府儲備物資、公共基礎設施(不含公共基礎設施在建工程)以及受托代理資產,事業單位的待處置資產損溢、其他資產,企業化管理事業單位的工程物資、固定資產清理、待處理固定資產凈損失、遞延稅款借項、其他,民間非營利組織的文物文化資產、固定資產清理、受托代理資產、其他。
(九)補充資料
1.本年壞賬損失金額:填列單位本年度經批準核銷的壞賬損失金額總數。壞賬損失是指單位因暫付款項、應收款項(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預付款等)無法收回而造成的損失。
2.年末單位負擔費用的供暖面積:填列單位年末實際負擔供暖費用的房屋建筑物面積,包括單位租用的辦公用房、業務用房和已進行住房制度改革并辦理固定資產產權過戶手續,但仍負擔供暖費用的房屋建筑物面積。
3.年末單位出租出借房屋面積:填列單位自行或委托其他單位實施的,有償或無償出租出借的房屋面積。
4.年末已確權土地面積:填列單位實際占用的土地面積中已由國土部門進行土地所有權、使用權確權登記并頒發土地使用證的土地面積。
5.年末單位汽車工作用途情況。
(1)副部(省)級及以上領導用車:填列單位年末用于單位副部(省)級及以上領導公務活動活動的機動車數量。
(2)一般公務用車:填列單位年末用于辦理公務、機要通信等公務活動的機動車數量。
(3)一般執法執勤用車:填列單位年末用于辦案、監察、稽查、稅務征管等執法執勤公務的普通車輛數量,執法執勤用車中的特種專業技術用車在“(4)特種專業技術用車”中填列。
(4)特種專業技術用車:填列單位年末加裝特殊專業設備,用于通訊指揮、技術偵查、搶險救災、檢驗檢疫、環境監測、救護、工程技術等的機動車數量。
(5)其他用車:填列單位年末除上述四種用車之外的機動車數量。
(十)審核公式
1.基本平衡公式
1行=(2+3-18+19+20+21-22+23)行;3行=(4+8+14+17)行; 4行=(5+6+7)行;8行=(9+10+11+12+13)行;14行=(15+16)行;30行=(26+27-28)行;34行=(35+36+37+38+39)行。
2.邏輯性公式
28行≥29行;34行5欄=8行2欄。
1行3欄=財決12表(1行1欄+51行3欄+101行5欄+151行7欄);1行4欄=財決12表(1行2欄+51行4欄+101行6欄+151行8欄)。
2行3欄=財決12表(2行1欄+52行3欄+102行5欄+152行7欄);2行4欄=財決12表(2行2欄+52行4欄+102行6欄+152行8欄)。
3行3欄=財決12表(11行1欄+65行3欄+111行5欄+160行7欄);3行4欄=財決12表(11行2欄+65行4欄+111行6欄+160行8欄)。
18行3欄=財決12表(12行1欄+66行3欄+112行5欄+114行5欄+161行7欄);18行4欄=財決12表(12行2欄+66行4欄+112行6欄+114行6欄+161行8欄);
19行3欄=財決12表(63行3欄+110行5欄+159行7欄);19行4欄=財決12表(63行4欄+110行6欄+159行8欄)。
20行3欄=財決12表(13行1欄+22行1欄+67行3欄+117行5欄+163行7欄);20行4欄=財決12表(13行2欄+22行2欄+67行4欄+117行6欄+163行8欄)。
21行3欄≥財決12表(15行1欄+69行3欄+120行5欄+165行7欄);21行4欄≥財決12表(15行2欄+69行4欄+120行6欄+165行8欄)。
22行3欄≥財決12表(16行1欄+70行3欄);22行4欄≥財決12表(16行2欄+70行4欄)。
23行3欄=財決12表((17+18+19+23)行1欄+(71+72)行3欄+(116+118+119+121+122)行5欄+(164+166+167+168)行7欄);23行4欄=財決12表(17+18+19+23)行2欄+(71+72)行4欄+(116+118+119+121+122)行6欄+(164+166+167+168)行8欄)。
3.核實性公式
26行5欄≤4行1欄;30行5欄≤4行2欄。
表中固定資產年初、年末“數量”指標應與“價值”指標相匹配,其中一個指標不為零時,另一個指標也不為零;反之亦然。如果4至16行的“數量”欄>0,則“價值”欄>0;如果4至16行的“數量”欄=0,則“價值”欄=0。
固定資產單位價值(比如:10行4欄/2欄)應在合理范圍內,這類指標有:4行至16行年初數、年末數。
房屋數量應以面積填報,如果5至7行各欄的數量不為零,則不為1。
如果報表類型≠“2”(調整表),則3至17、21行各欄、24、26至39行5欄≥0。
如果年末單位負擔費用的供暖面積有數,則財決05表19欄取暖費應大于零。
如果年末單位汽車數量有數,則財決05表35欄公務用車運行維護費應大于零。
當“預算管理級次”≠“10”(中央級)、“20”(省級)時,副省(部)級及以上領導用車一般應為零。
如果報表類型≠“1”(經費差額表)和“2”(調整表),則本表不應為空。
如果4行2欄>0,則4行2欄≥10。
二十八、國有資產收益征繳情況表(財決附02表)
本表反映單位國有資產有償使用收入、國有資產處置收入的征繳情況。根據單位執行會計制度、國有資產收益的實際征繳情況及有關明細賬分析填列。具體填列要求如下:
(一)國有資產:指單位占有、使用的,依法確認為國家所有,能以貨幣計量的固定資產、流動資產、無形資產、對外投資等各種經濟資源。其中:房屋是指房屋(1020000)及構筑物(1030000);土地(1010000);設備是指通用設備(2)和專用設備(3);其他是指除上述資產以外的文物和陳列品(4)、圖書、檔案(5)、家具、用具、裝具及動植物(6)。
(二)資產有償使用收入:填列單位利用所占有、使用的國有資產進行出租、出借、舉辦經濟實體、對外投資等取得的收入。
1.資產出租出借收入:填列單位利用國有資產進行出租出借所取得的收入。
2.后勤服務單位上繳資產收入:填列行政單位所屬的后勤服務單位利用國有資產對外開展經營服務或開辦經濟實體所取得收入中按規定上繳給機關的收入。
未脫鉤經濟實體上繳資產收入:填列行政單位利用其占有、使用的國有資產對外投資舉辦的經濟實體,在未與行政單位脫鉤之前,所取得并上繳給機關的收入。
3.附屬獨立核算經濟實體上繳收入:填列附屬各類獨立核算經濟實體按規定上繳事業單位的國有資產經營收入。
投資收益:填列事業單位利用其占有、使用的現金、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國有資產對外投資所取得的收益。
(三)資產處置收入:填列單位對國有資產產權進行轉移及核銷所取得的收入,包括固定資產、流動資產、無形資產、對外投資等各類國有資產的出售、轉讓、置換差價、報損、報廢殘值變價等收入。
其他資產處置收入:填列行政事業單位除上述收入以外的其他國有資產處置收入。
(四)資產收益上繳情況:填列行政事業單位利用國有資產所取得收入的實際征繳情況,根據單位資產收益備查賬及相關資料進行填列。
已繳國庫:填列按規定已納入財政預算管理,并已繳入國庫的資產收益數。
已繳財政專戶:填列已繳入財政專戶的資產收益數。
應繳未繳:填列按規定應納入財政預算管理或財政專戶管理,但實際未上繳的資產收益數。
單位留用:填列經財政部門批準留歸單位使用的國有資產收益。地方財政部門未出臺具體收入管理辦法之前,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收益暫填入此欄。有具體辦法的,按辦法規定處理。
(五)審核公式
1.基本平衡公式
1行=(2+21)行;2行=(3+11)行;3行=(4+9+10)行;4行=(5+6+7+8)行;11行=(12+17+18+20)行;12行=(13+14+15+16)行;21行=(22+30)行;22行=(23+28+29)行;23行=(24+25+26+27)行;30行=(31+36+37+38+40)行;31行=(32+33+34+35)行;1欄=(2+6)欄;2欄=(3+4+5)欄。
2.邏輯性公式
如果報表類型≠“2”(調整表),則18行≥19行、38行≥39行。
當單位執行會計制度=“10”(行政單位會計制度)時:3至10行4欄=0;11至20行、30至40行=0。
當單位執行會計制度為事業單位及行業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時,3至10行、22至29行=0;30至40行4欄=0。
3.核實性公式
如果單位執行會計制度為事業單位及行業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時,則17行6欄≤財決03表6欄合計行。
當預算管理級次=“10”(中央級)且單位執行會計制度為事業單位及行業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時,12至20行的2至5欄=0。
當預算管理級次=“10”(中央級)時,3行6欄=0且21行6欄=0。
如果報表類型≠“2”(調整表),則各行各欄≥0。
二十九、基本數字表(財決附03表)
本表反映單位年末機構、人員情況,按支出功能分類科目分“類”、“款”、“項”進行填列,所有指標均不包括編制外長期聘用人員、遺屬和臨時工。具體填列要求如下:
(一)單位同時使用兩個以上支出功能分類科目開支人員經費的,機構和人員數不得重復填列。機構數應填列在主要支出功能分類科目下,人員按實際開支基本工資的支出功能分類科目填列,其他科目不再重復反映。合計行為單位年末實際機構和人員數。
(二)年末機構數:填列單位年末獨立核算的機構數。
(三)編制人數:填列經政府編制管理部門核定的人員編制數,包括工勤編制人數。
參照公務員法管理人員:填列經政府編制管理部門核定的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管理的編制人數。
(四)年末實有人數
在職人員:填列在政府編制管理部門核定的編制內、由單位人事部門管理的實有在職人員,工勤編制人員在此反映。
(五)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撥款開支人數:填列單位用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撥款開支基本工資或離退休費的行政人員及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事業人員。
(六)一般公共預算財政補助開支人數:填列單位用一般公共預算財政補助開支基本工資或離退休費的事業人員(不含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事業人員)。
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撥款、補助開支人數具體包括:(1)單位用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撥款、補助開支基本工資或離退休費的人員。(2)基本工資或離退休費全部或部分由納入一般公共預算管理的行政事業性收費開支的人員。
以下人員不列入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撥款開支人數和一般公共預算財政補助開支人數統計范圍:(1)原未列入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撥款(補助)開支人員范圍,由于經費管理和撥付方式轉變,用納入預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開支的人員。(2)編制部門批準為財政補助事業編制,但實際未由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撥款開支或補助開支基本工資的在職人員。(3)行政機構和事業單位中用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撥款開支或補助開支基本工資的編制外長期聘用人員、遺屬及臨時工作人員。(4)民政優撫對象、村干部、下崗職工、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等財政進行適當補助的人員。
(七)經費自理人數:填列單位用政府性基金、財政專戶管理資金以及其他非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撥款(補助)開支基本工資或離退休費的人員。
(八)年末學生人數:填列經國家批準按統一計劃招收的各類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本??茖W生、留學生、中等教育學生、初等教育學生以及干部進修和培訓等人數,不包括學前教育(即幼兒園)學生數。其中,干部進修和培訓指三個月以上的中長期培訓,培訓人數按年度累計人次計算。
(九)已轉制為企業的科研機構的離退休人員,在社會保險經辦機構領取基本養老金但財政仍有經費補助的,人數統一在“2069903”(轉制科研機構)科目中反映。
(十)審核公式
1.基本平衡公式
2欄各行=(3+4)欄各行;4欄各行=(5+6+7)欄各行;8欄各行=(9+10+11)欄各行=(12+16+20)欄各行;9欄各行=(13+17+21)欄各行;10欄各行=(14+18+22)欄各行;11欄各行=(15+19+23)欄各行;12欄各行=(13+14+15)欄各行;16欄各行=(17+18+19)欄各行;20欄各行=(21+22+23)欄各行。
2.邏輯性公式
當支出功能分類科目在“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科目”范圍內時:2行“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科目”12至19欄=0。
3.核實性公式
當報表類型=“1”(經費差額表)或“2”(調整表)時,該表為空。
支出功能分類科目不應在“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功能分類科目”范圍內。
當單位基本性質=“10”(行政單位)或“21”(參照公務員法管理事業單位)時,12欄合計行≠0。
如果單位性質≠“23”(經費自理事業單位)且9欄合計行>0,則財決05表2欄合計行>0。
如果單位性質≠“23”(經費自理事業單位)且11欄合計行>0,則財決05表41欄合計行>0。
如果10欄合計行>0,則財決05表40欄合計行>0;當10欄合計行=0時,財決05表40欄合計行=0。
當9欄合計行=0時,財決05表2欄合計行=0;當11欄合計行=0時,財決05表41欄合計行=0。
如果(13+17)欄合計行>0,則財決08表3欄合計行>0。
當報表類型≠“2”(調整表)且(13+17)合計行=0時,財決08表3欄合計行=0。
如果(14+18)合計行>0時,則財決08表40欄合計行>0。
如果(15+19)合計行>0時,則財決08表41欄合計行>0。
如果21欄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科目>0,則財決10表3欄對應類款項>0;當21欄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科目=0時,財決10表3欄對應類款項=0;如果22欄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科目>0,則財決10表40欄對應類款項>0;如果23欄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科目>0,則財決10表41欄對應類款項>0。
當支出功能分類科目=“203”(國防)且不為“2030301”(民兵)、“2030603”(人民防空)時,8欄各行應為0。
當支出功能分類科目=“2080501”(歸口管理的行政單位離退休)、“2080504”(未歸口管理的行政單位離退休)時,2行(14+15)欄≠0且(18+19)欄=0。
當支出功能分類科目=“2080501”(歸口管理的行政單位離退休)、“2080502”(事業單位離退休)、“2080504”(未歸口管理的行政單位離退休)時,1、2、9、24欄應為零。
如果2行9欄≠0,則財決05表2行2欄≠0;如果2行10欄≠0,則財決05表2行40欄≠0;如果2行11欄≠0,則財決05表2行41欄≠0。
如果9欄各行>0,則2欄各行>0。
當報表類型≠“7”(疊加匯總表)且支出功能分類科目=“2050201”(學前教育)時,2行24欄=0。
三十、機構人員情況表(財決附04表)
本表反映單位年末機構設置和人員編制及實有情況。具體填列要求如下:
(一)人員情況
1.在職人員
(1)政府機關人員:填列各級政府機關行政人員,不含公安機關、司法行政機關和國家安全機關行政人員。
(2)群眾團體人員:填列行使行政職能的全國性群眾團體機關行政人員。
(3)民主黨派人員:填列民主黨派機關行政人員,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機關行政人員在此填列。
(4)政法機關人員:填列公安機關、檢察院、法院、司法行政機關和國家安全機關行政人員。
(5)參照公務員法管理人員:填列單位經政府編制管理部門批準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管理的人員。
(6)財政補助人員:填列經政府編制管理部門核定的財政補助編制人員。
(7)經費自理人員:填列經政府編制管理部門核定的經費自理編制人員,包括經費自理編制人員和企業化管理編制人員。
(8)工勤人員:填列行政單位編制中由政府編制部門核定的工勤編制人員。事業單位的工勤人員編制含在單位事業編制中,不在此反映。
2. 其他人員:填列由單位人事部門管理的聘用期1年以上的編制外聘用人員,不包括工勤編制人員和臨時工。
3.遺屬人員:填列按規定由單位開支撫恤金的烈士遺屬和犧牲病故人員遺屬。
4.編制人數:填列經政府編制管理部門核定的人員編制數。
5.年末實有人數
填列在政府編制管理部門核定的編制內、由單位人事部門管理的實有在職人數以及離退休人數。
(1)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撥款(補助)開支人數:填列單位用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撥款(補助)開支基本工資或離退休費的人員數。
(2)經費自理人數:填列單位用政府性基金、財政專戶管理資金以及其他非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撥款(補助)開支基本工資或離退休費的人員數。
(3)財政部門實際供給經費方式與政府編制管理部門核定的經費供給方式不一致的,單位應按財政部門實際供給經費情況對應填列年末實有編制內在職人數及離退休人數。
(二)機構情況
1.獨立編制機構數:填列經政府編制管理部門批準的行政事業機構數。
2.獨立核算機構數:填列經政府編制管理部門批準并實行財務獨立核算的行政事業機構數。
納入部門預算管理、獨立編報預算的單位,應按獨立核算機構編報本套決算;實行會計集中核算方式的單位,由于其作為預算執行和會計核算的主體地位不變,應作為獨立核算機構編報本套決算。
3.政府機關:填列各級政府機關機構數,不含公安機關、司法行政機關和國家安全機關。
4.群眾團體:填列行使行政職能的全國性群眾團體機構數。
5.民主黨派:填列民主黨派機關機構數,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機關在此填列。
6.政法機關:填列公安機關、檢察院、法院、司法行政機關和國家安全機關機構數。
7.經費自理:填列經政府編制管理部門核定的經費自理事業編制機構,包括經費自理編制機構和企業化管理編制機構。
(三)審核公式
1.基本平衡公式
2行=(3+13)行;3行=(4+12)行;4行=(5+6…+11)行;13行=(14+15+16)行;17行=(18+19)行;23行=(24+32+36)行;24行=(25+26+…+31)行;32行=(33+34+35)行;2欄=(3+4)欄;4欄=(5+6)欄。
2.邏輯性公式
各欄各行≥0。
(24至35)行7欄≥(24至35)行8欄。
2行1欄=財決附03表2欄合計行;2行2欄=財決附03表9欄合計行;2行3欄=財決附03表(13+17)欄合計行;2行4欄=財決附03表21欄合計行;3行1欄=財決附03表3欄合計行;13行1欄=財決附03表4欄合計行;14行1欄=財決附03表5欄合計行;15行1欄=財決附03表6欄合計行;16行1欄=財決附03表7欄合計行。
18行2欄=財決附03表10欄合計行;18行3欄=財決附03表(14+18)欄合計行;18行4欄=財決附03表22欄合計行;19行2欄=財決附03表11欄合計行;19行3欄=財決附03表(15+19)欄合計行;19行4欄=財決附03表23欄合計行;23行8欄=財決附03表1欄合計行。
2行5欄=財決附03表2行“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科目”21欄;18行5欄=財決附03表2行“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科目”22欄;19行5欄=財決附03表2行“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科目”23欄。
當單位基本性質=“21”(參照公務員法管理事業單位)或“22”(財政補助事業單位)時,32行≠0且24、35、36行=0。
當單位基本性質=“23”(經費自理事業單位)時,35行≠0且24、36行=0且32行=35行。
當單位基本性質=“90”(其他單位)且報表類型≠“6”(鄉鎮匯總錄入表)時,24、32行=0。
3行3欄+14行3欄=財決附03表13欄合計;15行3欄=財決附03表17欄合計。
3.核實性公式
16行3欄=0。
(3至12、14、15)行4至6欄=0。
當報表類型=“1”(經費差額表)或“2”(調整表)時,該表為空。
如果2行3欄>0,則財決08表3欄合計行>0;當財決08表3欄合計行=0時,2行3欄=0。
如果18行3欄>0,則財決08表40欄合計行>0;當財決08表40欄合計行=0時,18行3欄=0。
如果19行3欄>0,則財決08表41欄合計行>0;當財決08表41欄合計行=0時,19行3欄=0。
如果2行5欄>0,則財決10表3欄合計行>0;當財決10表3欄合計行=0時,2行5欄=0。
如果18行5欄>0,則財決10表40欄合計行>0;當財決10表40欄合計行=0時,18行5欄=0。
如果19行5欄>0,則財決10表41欄合計行>0;當財決10表41欄合計行=0時,19行5欄=0。
如果報表類型=“0”(單戶表)且單位基本性質≠“90”(其他),則23行7欄≥1。
當報表類型=“0”(單戶表)時,23行8欄=1。
如果報表類型=“3”(行政單位匯總錄入表)、“4”(事業單位匯總錄入表)、“5”(經費自理事業單位匯總錄入表)、“6”(鄉鎮匯總錄入表)、“8”(其他單位匯總錄入表),則23行7欄≥2且23行8欄≥2。
當單位基本性質=“10”(行政單位)且預算管理級次≠“50”(鄉鎮級)時,24行≠0且32、36行=0。
如果單位性質=“22”(財政補助事業單位)或“23”(經費自理事業單位)且13行2欄≠14行2欄,則財決附03表(16欄+20欄)合計行≠0。
如果單位性質=“21”(參照公務員法管理事業單位),則14行1欄、14行2欄、33行7欄、33行8欄不為零;如果33行7欄≠0,則14行1、2欄≠0。
如果單位性質=“22”(財政補助事業單位),則34行8欄≥1。
當單位基本性質≠“10”(行政單位)且報表類型≠“6”(鄉鎮匯總錄入表)和≠“7”(疊加匯總表)時,3行1欄+3行2欄=0。
當單位基本性質≠“10”(行政單位)和≠“21”( 參照公務員法管理事業單位)且報表類型≠“6”(鄉鎮匯總錄入表)和≠“7”(疊加匯總表)時,14行1欄+14行2欄=0。
如果報表類型≠“1”(經費差額表)和“2”(調整表),則本表不應為空。
行政“編制人數”、“年末實有人數”與行政“獨立編制機構數”指標應相匹配,其中:行政“獨立編制機構數”不為零時,相應類別的行政“編制人數”、“年末實有人數”也不為零。
當部門標識代碼=“101”(全國人大常委辦公廳)且24行7欄≠0時,27行7欄≠0;當部門標識代碼=“131”(政協全國委員會辦公廳)且24行7欄≠0時,28行7欄≠0;當部門標識代碼=“151”(最高人民檢察院)、“161”(最高人民法院)、“312”(公安部)、“313”(國家安全部)、“315”(司法部)且24行7欄≠0時,31行7欄≠0;當部門標識代碼=“201”(中央辦公廳)、“203”(中央組織部)……“299”(其他)且24行7欄≠0時,25行7欄≠0;當部門標識代碼=“301”(外交部)、“302”(國防部)……“311”(監察部)、“314”(民政部)、“318”(財政部)……“699”(其他)、“840”(國家人民防空辦公室)……“899”(其他)且24行7欄≠0時,26行7欄≠0;當部門標識代碼=“711”(中華全國總工會)、“712”(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781”(宋慶齡基金會)且24行7欄≠0時,29行7欄≠0;當部門標識代碼=“714”(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791”(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792”(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會)……“798”(臺灣民主自治同盟中央委員會)且24行7欄≠0時,30行7欄≠0。
當單位名稱中包含“學校”或“醫院”時,14行=0。
當報表類型=“0”(單戶表)且21行﹥0,則財決05表(43+44)欄﹥0。
三十一、非稅收入征繳情況表(財決附05表)
本表反映單位非稅收入的征繳情況。單位應按照收入分類科目中“非稅收入”類下的“款”、“項”、“目”級科目逐一填列。具體填列要求如下:
(一)已繳國庫、已繳財政專戶:填列單位實際繳入國庫和財政專戶的非稅收入。對實行分成體制的非稅收入,單位應根據分成比例和繳款憑證的繳款額分別填入“繳入本級國庫(財政專戶)”和“繳入非本級國庫(財政專戶)”。如果實行分成體制的非稅收入使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目級科目(如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收入,中央與地方分別使用“103013301”與“103013302”目級科目),單位應根據各級分成比例拆分填列。
未繳財政專戶:填列單位應繳未繳財政專戶的非稅收入。單位未繳留用的非稅收入需在本欄反映,并說明批準留用的部門及相關文件依據。
(二)政府性基金收入:填列各級政府及其所屬部門根據法律、行政法規以及中共中央、國務院有關文件規定,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無償征收的具有專項用途的財政資金(包括基金、資金、附加和專項收費)。
(三)專項收入:填列單位根據特定需要由國務院批準或國務院授權有關部門批準設置,具有特定來源,并規定有專門用途,納入預算管理的財政資金。
(四)行政事業性收費收入:填列國務院財政部門會同價格主管部門共同發布的規章或者規定所收取的各項收費收入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會同價格主管部門共同發布的規定所收取的各項收費收入。
(五)罰沒收入:填列執法機關依法收繳的罰款(罰金)、沒收款、贓款,沒收物質、贓物的變價款收入。
(六)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填列單位有償轉讓國有資源(資產)使用費而取得的收入,包括非經營性國有資產出租收入、海域使用金收入、場地和礦區使用費收入、特種礦產品出售收入等。
(七)其他收入:填列單位除上述收入外的捐贈收入、主管部門集中收入、鄉鎮自籌收入等。
(八)審核公式
1.基本平衡公式
1欄各行=(2+7)欄各行;2欄各行=(3+6)欄各行;3欄各行=(4+5)欄各行;7欄各行=(8+11)欄各行;8欄各行=(9+10)欄各行。
2.核實性公式
收入分類科目不應在“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分類科目”范圍內。
如果報表類型≠“2”(調整表),則各欄各行≥0。
13行“103070601”(行政單位國有資產出租、出借收入)1欄≤財決附02表4行2欄;13行“103070602”(行政單位國有資產處置收入)1欄+13行“103070603”(事業單位國有資產處置收入)1欄≤財決附02表21行2欄;13行“103070602”(行政單位國有資產處置收入)1欄≤財決附02表22行2欄;13行“103070603”(事業單位國有資產處置收入)1欄≤財決附02表30行2欄。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