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 別:政府會計,地方法規文 號:鄂發[1996]9號頒發日期:1996-05-10
地 區:湖北行 業:行政事業時效性:有效
改革開放以來,我省縣域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涌現出一批帶動全省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排頭兵”。但同沿海先進省份相比,在總量水平和素質上仍有較大的差距。為了大力推進兩個根本性轉變,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省委、省政府決定,“九五”期間實施“抓兩頭、帶中間”戰略,突出抓好經濟強縣(市)建設和特困縣脫貧致富奔小康工程?,F就加快經濟強縣(市)建設的有關問題提出如下意見。
一、夯實基礎,堅持把建設經濟強縣(市),作為實現湖北振興崛起的重大戰略舉措來抓
我省現有68個縣(市),其土地面積、人口分別占全省總數的91%、78.6%,1995年創造的國內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分別占全省60%、37%,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石。其中,僅占縣(市)人口23.4%、面積18.9%的仙桃、天門、潛江、隨州等10強縣(市),1995年創造了占縣(市)38.3%的國內生產總值和34.8%的財政收入。其社會勞動生產率、人平國內生產總值、人均財政收入、農民人平純收入分別為縣(市)平均水平的1.91倍、1.89倍、1.63倍、1.39倍,充分顯示出在我省縣域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及其較強的后勁,發展勢頭方興未艾。
省委、省政府認為,借鑒沿海先進省份的成功經驗,抓好縣域經濟中關鍵的少數,支持他們在提高效益和整體素質的前提下實現更快更好地發展,將有利于充分發揮其示范、帶動作用,推進全省兩個根本性轉變;有利于營造搶前爭先、爭創一流的競爭氛圍,促進整個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有利于培植經濟高速增長點,壯大權數較大的“頭羊”,實現全省國民經濟的跨越;有利于加快中小城市建設,推進我省城市化進程。
從現在起,省委、省政府把加快經濟強縣(市)建設,作為一項重大戰略來抓,力爭在“九五”時期盡快建成經濟總量大、整體素質高、經濟效益好、人民富??臁蓚€文明協調發展、在全國范圍內有一定知名度的湖北經濟強縣(市)群。省直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強化服務,努力從各個方面支持經濟強縣(市)更快更好地發展。各縣(市)都要搶前爭先,加快發展,奮力晉位。省委、省政府將根據統計和考核的結果,每年對10個經濟強縣(市)予以通報表彰。
二、總結經驗,進一步明確建設經濟強縣(市)的指導方針
從根本上講,加快經濟強縣(市)建設,必須始終堅持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牢牢把握“抓住機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發展,保持穩定”的大局,大力推進兩個根本性轉變,切實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在實際工作中,要切實遵循以下指導方針:
第一,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進一步強化經濟中心意識,以“三個有利于”作為檢驗和衡量各項工作的根本標準,努力營造發展氛圍;在解放思想的基礎上理順發展思路,加快發展步伐。
第二,堅持穩農、興工、活商的發展戰略。切實把農業放在經濟工作首位,著力發展壯大工業支柱產業、拳頭產品,培育市場和服務載體,實現三次產業協調發展。
第三,堅持走農業產業化道路。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對農業的支柱產業和主導產業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的對接,努力提高農業的比較效益。
第四,堅持城鄉一體化的方向。把鄉鎮工業小區建設與城鎮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切實抓好小集鎮與中心村的規劃、布局,建設具有本地特色的城鎮體系。
第五,堅持大發展與大提高并舉。牢固樹立科教興縣(市)的戰略思想,抓好人才資源的整體開發;下大力盤活現有存量,高起點地建好必要新項目,切實解決低水平重復建設問題,以質效大提高??偭看蟀l展。
第六,堅持以改革開放促發展。鍥而不舍地抓好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為中心環節的經濟體制改革和其它配套改革,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開展全方位的“經濟外交”,提高外向型經濟的驅動、引爆能力。
第七,堅持貫徹執行人口、土地、環保三大基本國策,努力實現經濟與社會相互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第八,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圍繞經濟建設中心,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大力塑造和弘揚“湖北精神”,進一步抓好民主法制、黨風廉政建設,切實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為經濟建設提供根本保證。
三、完善政策,激勵爭先,最大限度地調動和保護好各方面的積極性
(一)適當放寬經濟管理權限。在進一步完善四個省直管市管理體制的同時,對每個年度進入10強的非省直管縣(市),從次年元月一日起,比照省直管市的經濟管理權限執行。在具體操作上,現行領導和管理體制不變,原應報地市州審批的;可自行從嚴掌握審批、報地市州備案;應報省審批的,仍由地市州審核、轉報。連續進入10強或間隔一年又重新進入10強的,按以上規定連續比照執行。
(二)妥善處理經濟利益關系。對農產品收購資金、農業基本建設資金及部分支農資金的分配,要與對國家的貢獻掛鉤,加大對農業大縣投入的力度。按現行政策落實資金來源,妥善解決好產糧大縣糧食財務掛帳的歷史“包袱”。根據效率優先的原則,在技改、能源、運力方面向重點項目傾斜。對十強縣(市)信貸資產負債比例管理,總體上應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對有突出資源、技術、區位優勢的加工項目,盡可能優先安排。
(三)大膽重用政績突出的干部。參照外地經驗,省里抓“155”工程,即抓10個強縣(市)、50個明星鄉(鎮)、500個明星村。要堅持以發展論英雄,憑政績用干部,切實把加快經濟發展與加強干部的培養使用結合起來,與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結合起來,選拔、任用縣(市)、鄉(鎮)兩級領導干部,即要大膽提拔優秀年輕干部,又要注意調動各個年齡段干部的積極性。對優秀中青年村干部,省每年下達專項增干指標安排錄用,作為鄉鎮干部的重要來源。村、組干部報酬,可與集體經濟收益掛鉤。同時,要妥善解決好鄉鎮干部子女就業及政績突出的村干部老有所養等問題,盡力為他們解除后顧之憂。
(四)切實減輕農民和企業負擔。在經濟發展較快、收入水平較高的地方,各級黨委、政府仍要高度重視“堵源”減負工作。對當前基層反映比較強烈的亂集資、亂收費、亂推派以及各種不切實際的達標升級、強行征訂部門報刊、強制接受有償服務等問題,要結合糾正行業不正之風,從省直和各級領導機關抓起,加強綜合治理,保護農民和企業的合法權益。今后未經省政府或授權部門批準,任何地方、部門和單位都不得出臺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及提高收費標準,對違反規定、我行我素的要堅決處理。
四、改革和完善體制,增強縣域經濟發展的活力
(一)推行“小政府,大社會,大服務”的縣級機構模式。按照政企分開的原則,加快將縣(市)企業主管部門改為行業公司的步伐,開成龍頭,健全服務體系;推進縣(市)級各有關部門職能轉變,強化服務;精簡機構人員,使更多的人投入經濟建設的主戰場。對縣級機關實行定編、定職、定經費,包干使用,防止機構回潮和人員膨脹。對縣(市)部門直屬部門在鄉鎮的分支機構,可根據實際情況下放給鄉鎮管理。在機構設置上,不強求上下對口。
(二)大力推行股份合作制,搞活縣(市)、鄉(鎮)企業。經濟強縣(市)要在推廣山東諸城經驗方面先行一步,對部分國有、集體企業評估后的凈資產,可積極穩妥地折股出售給企業內部職工,將企業改造成為內部職工持股的股份合作制企業。要因地制宜地采取改組、聯合、兼并、租賃、承包經營和出售等多種形式,放開放活小企業,盤活存量資產,為縣域經濟快速發展培植富有活力的增長點。
(三)妥善處理好地方與雙管單位的關系。為增強縣(市)、鄉(鎮)兩級政府調控能力,今后省里原則上不再增設雙管單位;現有雙管單位要自覺地接受地方領導。雙管單位黨的組織關系要放在地方,人事安排應尊重地方的建議權。地方黨委和政府要積極主動地支持雙管單位的工作。
五、加強領導,嚴格考核,保證經濟強縣(市)建設卓有成效地進行
(一)加強對縣域經濟發展的領導。省委、省政府將“155”工程作為促進湖北振興崛起的一件大事來抓,省委常委、副省長及有關部門的負責同志要深入基層調查研究,認真總結經驗,及時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
(二)堅持以點帶面。省直有關部門要抓緊在10強縣(市)中,就推進農業產業化、大幅度提高農產品商品量和增加農民收入、培育企業“小型巨人”、城鄉經濟一體化、推進兩個根本性轉變、建設效益財政、科教興縣(市)、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等方面,選辦一批試點,取得經驗后在面上大力推廣。
(三)建立目標考核體系。適應“兩個轉變”的需要,今后考核目標要逐步由速度型向質效型轉變,由單一經濟型向經濟社會綜合型轉變,即要考核經濟總量,也要考慮人均指標。逐步建立起以考核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為核心的目標體系。
(四)實行一年一度的動態考核制度。省每年在全省范圍內組織一次“155”工程的考核活動,形成制度。各級統計部門要嚴格遵守《統計法》和《湖北省統計管理條例》,堅持原則,不徇私情;對弄虛作假、浮夸假報和偽造、篡改縣(市)數據的行為,要按有關規定處罰。
(五)切實改進機關作風。省直各部門要進一步增強服務意識,充分發揮各自的職能作用,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要象抓干部考察一樣,抓好省直機關作風的考察證評比工作,省委、省政府每年組織地市州縣對省直部門進行一次測評。各地在這方面也要采取相應的措施,切實抓出成效。
省委、省政府相信,通過加快經濟強縣(市)的建設,必將促進全省縣域經濟更快更好地發展、為湖北振興崛起奠定堅實的基礎。